有困难 多方助

铜川日报 2020-05-15 07:14 大字

编者按:目前,铜川市在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在强化对生活困难群众的基本保障。低保家庭、孤寡老人、贫困群众……疫情之下,经济基础本就薄弱的他们,基本生活谁来保?应急需求谁来帮?

针对群众需求,驻村第一书记帮助困难户找工作;民政干部为低保户送上生活物资与临时救助;社区工作者悉心照顾独居老人;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帮扶贫困户……为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解忧、兜底,把关爱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今天,让我们透过记者采访的人物故事,探秘这些基层工作者是如何增强困难群众的疫情“抵抗力”。

“娃娃书记”张昭强:奋斗的青春在扶贫

本报记者 胡静

?张昭强(右一)入户为贫困户田润楼解析扶贫政策。

“听说村里来了个说东北话的‘娃娃书记’,才20来岁,就要管村上的事。碎年轻能懂啥?我倒要看看,他能成多大的‘神’?”2015年,张昭强初到宜君县五里镇雷声村,还未正式开展工作,各种质疑声先纷至沓来。

“懂啥、能干成啥?”张昭强也反问自己。虽然心里没底,但他暗下决心,“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一定要让雷声村摘掉穷帽子。”

说干就干。张昭强立马召开了村全体党员和干部大会,对村情户情逐一了解。白天他走访到户,晓民情、集民意,和群众打成一片;晚上,就向老支书和主任求教好经验、好做法,尝试着解决村里的大事小情。“扶贫是个良心活,经不起糊弄,要么不接手,要接手就必须干出点成绩来。”

经走访,张昭强发现,雷声村基础设施条件差,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致使群众致富路子少,19户66名贫困群众难以脱贫。经过深思熟虑,张昭强决定因户施策、对症下药,为贫困户开出脱贫“良方”。

孤寡老汉田成全年事已高,在破旧不堪的土窑居住,且无人照料,张昭强经常去看望老人,对老人关怀备至。2016年,依据相关政策,他为老人申请了五保补助;2017年,他又多方联系,将老人送进太安养老院生活,为老人解决了后顾之忧。杨保玉夫妻俩因病致贫,生活困难。张昭强知道后主动申请成为该户的帮扶干部,为其争取村上的保洁员岗位,并帮他办理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引导其发展养殖业,使其在2016年成功脱贫。

张昭强尤其关心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他说:“无论多难,只要动起来,就会有希望。”有了这个想法,他就经常在智联招聘网上检索各类招工信息,并留意各区县政府网站发布的用工信息,每有合适岗位就推荐给符合要求的贫困群众。他累计为留守雷声村的31名贫困群众中的12人争取到公益性岗位,指导外出务工的4名困难群众找到合适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雷声村脱贫成效提升明显,贫困群众的收入较之前有了明显增长,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成为铜川首批脱贫示范村之一。

如今,提起张昭强来,村民们赞不绝口,“这个‘娃娃’了不起,虽然年纪不大,但真靠谱哩!”组织上也认可张昭强的表现,2018年,经过考核审定,决定正式晋升他为科级干部。

民政干部焦耀宁:帮扶低保户,职责所在

本报记者 张芳

?焦耀宁(右一)把8000元临时救助金递给郭雪梅母亲。

“焦主任,谢谢你!多亏这笔救助金,这钱就是我娃的救命钱,我们一家人都感谢你。”耀州区关庄镇道东村低保户陈海玲激动地说。

陈海玲口中的“焦主任”,是耀州区救助家庭核对服务中心主任焦耀宁。已从事民政工作9年的他,在得知陈海玲的女儿因脑出血、动静脉血管畸形,需在西安交大附属一院做开颅手术这一消息后,他立即行动,快速开启救急难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陈海玲送来8000元临时补助。

据焦耀宁介绍,今年50岁的陈海玲与丈夫郭增营都是残疾人,且为低保贫困户,每月享受农村低保金1560元。女儿郭雪梅、女婿谭文斌以打零工为生,日子虽不算富裕,但也其乐融融。没曾想,一次意外打破了陈海玲家平静的生活。女儿郭雪梅因脑出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住院一周,病情并没有好转。经医生建议,转院至西安交大附属一院。高额的医药费让陈海玲愁眉不展,苦不堪言。

“虽然这8000元补助金不是很多,但这已是民政部门救助金的最高额,最起码这钱可以让娃先住上院、看上病。”焦耀宁说,等她将来出院了,除了农村合疗、大病保险报销外,民政部门还要帮她申请医疗救助,实现应救尽救。

疫情期间,焦耀宁下沉一线,他觉得,特殊时期,更应该把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放在心上。“疫情期间,我们采取‘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的帮扶原则,确保每一位困难群众的生活不受影响。”

社会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护网。耀州区各项救助政策措施精准到户精确到人,截至目前,全区保障农村低保2682户6724人,低保贫困2294户5690人,疫情期间,审批农村低保149户423人,真正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与此同时,还下拨小额临时救助备用金245万元,用于遭遇急难家庭的紧急补助,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要想干好民政工作,要有责任心,更要有爱心。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成效,要静下心、迈开腿,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点实事,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说起干好民政工作的“窍门”,焦耀宁满是兴奋。

天宝滩社区工作者:悉心照顾“老小孩”

本报记者 张芳

?杨雅娟(左一)与老人拉家常

“王叔,我们过来看看你,最近身体怎么样?”5月14日上午,耀州区天宝滩社区工作者杨雅娟在敲开老人王先生家门时,这样说道。当天,天宝滩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关怀辖区老人,与老人亲切交谈,详细询问老人的健康状况、生活情况等,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耐心疏导老人的不良情绪。

“小杨,你又来看我了,你看我老是麻烦咱社区,我这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啊。”王先生一边握着杨雅娟的手,一边笑着说。老人今年84岁,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料智力残疾的女儿。杨雅娟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不定期上门为老人打扫卫生、陪他拉家常、为他读报等,只要老人有需要,她就会第一时间上门服务。

老人告诉记者:“多亏了社区的工作者,像残疾证、低保、临时性救助等都是他们给我帮忙办好直接送上门,不用我来回跑了。平时我为了防止炒菜时油到处溅,就用生油直接炒菜,有一次,咱们的工作人员赵改玲看见了,就直接给我说这样吃对身体不好,还给我想了其他的办法。”

老人对社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熟悉,因为他们经常为老人上门服务,老人也把社区工作人员当亲人一样,只要一进家门便热情地招呼,其乐融融地好似一家人。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时,社区工作人员就会上门给老人送些过节的物品,陪老人说说话等,还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他们以后有任何困难都可以跟社区反映,工作人员会随叫随到,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负责照顾王先生及其女儿的工作人员要退休或者要离职时,也会把这个爱心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个社区工作者。”赵改玲说。

“中国好人”黄宏显:结更多“亲戚”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赵芳琳

?“中国好人”黄宏显(中)将一辆闲置的厢式货车赠与杨振东,并与杨家父子在车前合影留念。

“黄总,您来啦,快进屋坐,喝杯茶,我家的土鸡已经基本卖完了,我还打算再买一批鸡苗呢。”4月1日,在印台区金锁关镇金锁关村,贫困户杨振东热情招呼着前来看望他们的陕西宏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宏显。

通过走访看望,黄宏显得知,杨振东两口子都已年过70,夫妻二人都患有慢性病,每年都需定期住院治疗。由于家境贫寒,儿子杨涛30岁了至今还未成家。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仅靠6亩山地,没想到,散养的500只土鸡又受疫情影响惨遭滞销,这让本就困难的家庭,日子过得更加恓惶。

了解情况后,黄宏显当场购买了10余只土鸡。回家后,又发动亲戚朋友、动员各种力量为杨家销售土鸡。在黄宏显的帮助下,仅仅一个月时间,杨振东家的滞销土鸡就售卖完毕。

“这次多亏黄总的帮助,不然500多只土鸡还不知道怎么办呢,多养一天就多损失一天的钱,黄总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杨涛高兴地说。

黄宏显是个细心人,看到杨振东家的养殖基地山路崎岖,运送鸡饲料费时费力,他当即做出决定,把公司闲置的一辆厢式货车捐赠给杨振东家,方便他们运送鸡食、进城销售。

杨振东父子心中满是感动,他们表示:“黄总这人真是好,好得很!人家三天两头来我家,操了不少心。现在,又送了一辆车,解决了养殖中的大难题。今后,我们一定要好好养鸡,脱贫致富,把日子越过越好。”

“你们要好好干,一定要注重土鸡鸡肉、鸡蛋的品质,品质好了销量自然就来了,看到你们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这心里比啥都高兴。”面对杨家父子的感谢,黄宏显这样鼓励他们。

黄宏显表示,今后,他要将继续扶贫济困作为一项事业做下去,结更多的“亲戚”,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新闻推荐

铜川市4个单位被命名为首批陕西省“亲子阅读体验基地”

本报讯(记者冯立涛)4月23日,省妇联、省新闻出版局、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命名了首批陕西省“亲子阅读体验基地”,铜川市4个单...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