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柿柿红
?杨阿龙的柿饼加工厂吸引了周边村民前来务工
本报记者 张红
一夜寒露风,柿子挂灯笼。霜降前后,乡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一枝枝一串串,晶莹剔透,黄的耀眼,红的透亮,呈现出一幅幅金灿灿的丰收美景。
10月29日,记者在耀州区关庄镇稠桑村村民杨阿龙的柿饼加工厂内看到,随着一台台电动柿饼加工机的转动,一个个削过皮的柿子滚进筐里,一筐筐的柿子挨个悬挂在晾晒架上……厂房内一片忙碌的景象。
“我已经收了5万多斤柿子,计划收13万斤左右。今年柿子价格和去年差不多,每斤1.5到2元左右。”杨阿龙告诉记者。
说起柿饼的制作工序,杨阿龙说这个很讲究,要想柿饼的品质好,关键要选好柿子,通过清洗、削皮、悬挂和一个多月的晾晒,然后用手一个一个把柿子捏软,用白棉布将柿子整个包裹起来,大约一周后取下白布再继续晾晒,这样有利于水分自然蒸发,柿子里面的糖分遇冷结晶到表面,这样霜就形成了,柿饼也就基本做成了。
由于工序复杂,杨阿龙的柿饼加工厂需要大量用工,这也吸引来了周边村子的村民前来务工。关庄村村民郭荣华算是老人手了,去年她就在这里负责挂柿子,一干就是半个多月。“我今年主要削柿子皮,每天将近削2000斤柿子,一天能挣100元,趁农闲干些零活贴补家用。”郭荣华一边说着,一边动作娴熟地削着柿子皮,在她的操作下三两下就将一个柿子削得干干净净。
由于去年才开始做柿饼缺乏经验,产量有所影响。通过走出去到富平学习,再把富平人请进来指导,杨阿龙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再加上当地地理位置好、昼夜温差大,生长的柿子个头大、甜度好,制作的柿饼品质好,这也坚定了他今年继续发展这个产业的决心。今年,他还注册了商标“山里红”,像去年一样,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
制作柿饼需要大量收购柿子,这让雷居村回路组的柿子也俏销起来,霜降刚过没几天,早早就被客商收购完了。
在通往回路组的路两旁的柿子树上,柿子大多都已经被采摘,只剩下高处的枝干上还零星挂着几个。沿途经过的村民家,有的在房顶搭起了架子,晒起了削好皮的柿子,好似一串串金色的小灯笼,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给山村的秋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文庙的柱子,回路的柿子’,这在过去的耀县都是很有名的,只要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村支书冯新民告诉记者,回路组种柿子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目前遗留下来百年树龄的有十几棵,因为土质好,这里种的柿子掉到地上摔伤后不会坏,而且软糯黏润、甜度高,回路的柿子因此而得名。
在回路组,过去没有客商收的时候,群众将柿子用绳子绑好吊起来,等到冬季到市场上卖,那个时候即便变软也不会掉。如今,只要霜降一过,客商就会上门来收,根本不愁卖。据组长袁万荣介绍,和苹果相比,柿子好管理,夹柿子的时候就把树枝修剪了,收益还不错,去年每斤柿子卖到了2.4元,有的村民能挣上万元。
“目前,村上有200多亩柿子树,明年还想再扩大种植面积,咱也想办法加工柿饼,让柿子的效益翻倍,增加群众的收入。”看着柿子效益如此好,冯新民乐滋滋地琢磨着明年怎么干。
新闻推荐
铜川市人大常委会用法治守护碧水蓝天 让“铜川蓝”成为幸福名片
本报讯(记者赵明)10月29日,省人大“40年·深情回眸再出发”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铜川市人大常委会,回顾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
耀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耀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