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丘农民拍摄微电影掀起乡村文化风

铜川日报 2019-08-14 07:34 大字

?图为剧组人员在拍摄现场观看拍摄内容,分析、讨论拍摄镜头

?图为影片《春暖花开》中贫困户孙启海采药时的拍摄现场

本报记者 刘西艳 张梦焕

说到拍摄微电影,每个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著名导演、电影明星、专业摄像师等组成的拍摄团队,但在耀州区小丘镇竟有一群平日里扛着锄头在黄土地里谋生的“泥腿子”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导自演拍起了微电影。这一拍,不仅成了铜川的“名人”,剧组成员还拍“上了瘾”。从2018年7月第一部微电影《妯娌与婆婆》拍摄至今,一年间剧组已经拍摄上映了12部微电影,内容涵盖精准脱贫、扫黑除恶、党建文化、产业发展等,不仅反映了小丘镇近几年来乡村由贫穷到富裕,由脏乱到干净、美丽的蜕变,也折射出农民精神文化的提升。

2018年的一天,热爱文学创作的朱俊平偶尔看到一篇名为《妯娌与婆婆》的文章,心中便生出一个想法,“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改拍成视频那就好了”。于是,他找到有10年摄像经验的同兰辉和经常搞快板等文学创作的何改荣,因为相熟多年并且有共同的爱好,三个人默契地一拍即合,便计划着拍摄微电影的事情。

说是拍微电影,但是导演、编剧、场务、演员……拍电影该有的他们一个都没有,经过商量,朱俊平成了监制、何改荣成了编剧和主演,同兰辉成了导演,村民就是现成的演员,服装和道具也是剧组成员自己动手做出来的。

7月初,剧组拍摄的第一部微电影《妯娌与婆婆》制作完成后,相继发布在“沮水微澜”“文化小丘”“铜川热点”等诸多公众号和腾讯、优酷视频上。微电影不仅在网上“火”了,而且收到了许多网友的点赞和鼓励,更有人直接找到剧组,要求参与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

“微电影火了后,我们很欣喜,心里也有成就感,就合计着再多拍几部,把小丘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全都展现出来。”而这一拍,一发不可收拾,一年间他们就创作了12部微电影。

虽说同兰辉有8年摄像经验,但拍摄微电影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首先设备跟不上,没有摇臂、话筒,只能站在架子上拍,只有一个摄像机,多机位的镜头就得拍几次。其次,没有专门做后期的,我就白天拍摄,晚上熬夜剪片子,一个人就干三个人的活儿。”

第二部微电影《春暖花开》拍摄时正值7月中旬,天气又热又闷,影片中有一个贫困户孙启海在采药时一脚踩空摔下30多米深的悬崖的镜头,因为缺乏拍摄设备,同兰辉找来绳子一头绑在树上,一头将自己吊在空中,由于高空作业,风大,没有稳定性,2分钟的戏足足拍了40多分钟,当大家将他从悬崖上拉回地面时,他满头大汗,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浸湿了,一屁股瘫坐在草丛中,再也动不了了。因为拍摄微电影不仅没有收入,还要不断贴钱,妻子还曾埋怨过他,“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拍什么电影,好不容易挣点钱却赔这上面了,真是胡成精。”邻居也有人说风凉话,“土豹子还想当明星,简直是异想天开。”

何改荣在拍摄微电影之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食”,为了创作出漂亮的剧本,他和剧组成员多次前往剧本原型家庭中采访、讨论研究,构思剧本基本框架。为了拍摄《折翼天使》原型的耀州区庙湾镇五联村身残志坚用嘴唇玩转手机的海浪,剧组人员三次前往海浪家进行采访,创作剧本。

何俊平是一个非常喜爱文学的人,平日里除了工作他把全部的时间都花费在写作上,铜川本地诸多公众号都有他的文章。拍微电影后,何俊平更是忙碌了,他不仅要和编导讨论研究如何挖掘主题、表现人物,还要思考用什么样的镜头来表现。“有时候真的是挖空心思的想,寝食难安,等到剧本确定下来,还要找符合人物性格的演员,农忙的时候根本找不到演员。其次,导演还需要翻来复去的讲解影视剧的内容,让演员尽快入戏,这些都不容易。”

“那段时间简直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几天几夜都不合一眼,一天只吃一顿饭,经常背上几个馒头就出门了,晚上回来也没准点,家人看着心疼,劝我们别坚持了,不挣钱还把身体整垮了……”听着同兰辉说着那段经历心酸不已,在一旁听着的何改荣的眼角悄悄地湿润了。但即便如此,当记者问到他们是否想过放弃时,同兰辉面露难色,“因为我爱这一行,再苦再累也没有想过放弃。但是资金的缺口太大,剧组的人都是靠一腔热情和倒贴来干的,有时候连一顿饭给大家都管不起。”

小丘镇的农民不仅“组团”拍摄微电影,还搞起了“文化小丘”公众号写散文、写诗歌盛赞美好的新农村生活,农闲时,锣鼓队、秧歌队又唱又跳。近年来,随着铜川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很多农民在农闲之余也可以实现读书、看报、跳舞、写诗、看电影的多姿多彩文娱生活。

新闻推荐

铜川市聚焦“五个核心”助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上新台阶

本报讯(记者朱红卫通讯员王凯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今年以来,市卫健委认真落实中省市...

耀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耀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