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照金的完美蝶变

陕西农村报 2019-07-26 21:21 大字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记者再走长征路

本报记者 赖雅芬

7月24日上午,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被群山绿树环绕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更加雄浑大气。

纪念馆里,一副巨型面孔墙令人震撼。在这面墙的左侧,黑白照片上是当年在照金战斗过的革命先辈,右侧的彩色照片,是如今生活在照金的老区群众。

变化,一天一个样。从煤炭重镇到红色旅游名镇,照金正在进行完美蝶变。

搬离山沟沟 下一代走出去有了希望

里面穿着一条黑白波点长裙,外面套着一件红色开衫,再搭配一双白色高跟凉鞋,46岁的赵麦平时髦靓丽。看着眼前这身打扮,谁又能想到几年前她还在为维持生计而发愁呢?

赵麦平是照金村杨柳坪小组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家里世代务农。“我们过去住的是土坯房,位置不好,总共只有两三户人家。出门走的是泥巴路,吃水得到山脚下去挑,一趟至少得半个小时。”说起以前,赵麦平感慨满怀。最让她苦恼的是,虽然家里种了11亩核桃树,但因交通不便、技术落后,收效甚微。

2015年,赵麦平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赵麦平和丈夫在照金镇有了工作。2018年10月,一家人从山里搬到了镇上的胜源小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同年12月,赵麦平家顺利脱贫。

“我是小区的保洁员,丈夫是照金村红色旅游发展公司的保安,我们两个人的工资每月将近3000元,加上退耕还林补贴和贫困户分红等,一年收入有5万元。”谈到现在,赵麦平满脸喜色。最让她欣慰的是,搬到镇上之后,孙子上学的问题解决了。“从我们那个‘独家庄’搬出来,下一代走出去就有了希望。”

见面打招呼 从“吃了没”变为“上班没”

47岁的徐卫军在照金镇商业街开了一家小饭店,专卖当地特色小吃,生意非常红火。仅靠经营饭店,徐卫军每年收入超过6万元。

“以前我们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我平时打零工,收入勉强能够维持一家6口人的日常生活。”徐卫军说,2013年镇上开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他琢磨着应该依靠这种便利条件做个小生意,于是就开了这家饭店。

徐卫军告诉记者,由于母亲患有骨质疏松,去年冬天胸骨骨折住院时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说出院以后要好好休养。“以前农村取暖不方便,只能生土炉子,家家户户都是旱厕。现在住的是楼房,有暖气、卫生间,照顾老人很方便。”徐卫军乐呵呵地说,现在过的这种“滋润”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红色旅游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人的生活品质提高了,观念也改变了。”徐卫军说,“这几年,照金变化非常大。过去大家见面打招呼都问‘吃了没’,现在见面都问‘上班没’。”

从交通不便、基础薄弱、信息闭塞、发展能力差的边远小镇,发展成一座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名镇,对于这种完美蝶变,照金镇党委副书记肖芳芳感受深刻。

“2012年8月9日,照金红色旅游名镇项目开始启动时,村民人均收入只有5410元。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12095元,是以前的两倍多。”肖芳芳难掩喜色,现在照金建设已达到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成为全省首个集中供暖镇区和西北地区首个免费wifi全覆盖的小镇。

新闻推荐

海升千亩苹果园开园

本报讯(通讯员唐亮张晨辉)7月20日,耀州区小丘镇铜川海升千亩苹果园正式开园,当天,吸引了铜川、西安等周边地区的大批游客前来...

耀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耀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