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发展、引领风尚、引领未来。铜川是一座资源型城市,也是一座有文化、有故事的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铜川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
2015年7月,铜川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2015年12月4日,铜川市创建工作推进会召开,创建示范区工作全面展开;
2019年1月10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示了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验收结果,铜川市以西部排名第七、验收结果为“良好”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
2019年3月19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上海举行,对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总结和命名颁牌。铜川市作为陕西省唯一入选的城市喜获授牌,标志着铜川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从2015年到2019年,铜川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步伐稳健有力,铜川人的文化生活也因为创建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今,行走于铜川城乡,群众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上翩翩起舞;秦腔、小品等精彩纷呈的节目在乡村大舞台上轮番上演;全方位、立体化的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让城乡居民们徜徉于文化知识的海洋……这一幕幕场景无不让人感受着铜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果。
政府主导 制度保障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底气”
健全的机制是深入推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铜川市坚持把“文化兴市”作为重大战略,作为推动城市全方位系统转型的重要抓手。2015年7月取得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西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的总目标,对标达标补短板,创新创优作示范,求实务实惠民生,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创建工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铜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杨长亚、市长李智远多次视察创建工作,铜川市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施意见》《铜川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市、区(县)两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创建办专职开展创建工作。创建期间,市政府先后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推进会议20余次,着力协调解决创建重难点问题。市上设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社会监督员和媒体观察员。签定了示范区创建目标责任书,并将其纳入“追赶超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公共文化”分值从0.5分提升至6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季度督导跟进任务落实,形成了政府抓总、文化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上下联动的大创建格局。
铜川市积极推进机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资金保障体系,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阵地建设 文化设施交织成网让群众享受文化“有去处”
在印台区南苑社区文化活动室,伴随着动感的水兵舞音乐,队员们个个兴致高昂,精神抖擞,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享受着退休生活的乐趣。每周一到周五都有不同的文艺团队在这里欢度时光,舞蹈队、曲艺队、豫剧团、秦腔自乐班、模特队……多支队伍轮番登场。“以前我们只能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刮风下雨了就只能窝在家里,现在有了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啥时候想来就啥时候来!”家住南苑社区的李秀芹说起文化活动室直点赞。
清晨的阳光沐浴着在全民健身馆前习练太极的老人,只见他们打起太极来如行云流水,一招一式尽显对生活的热爱;鹞子高三武馆里,一群小儿跟着师傅有模有样地扎起一字马;耀州区文化艺术中心里,文艺的力量感染着群众……而这,都是铜川切实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的成果。创建期间,铜川市建成文化站(文体中心)3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32个,达标率百分之百。这些文化站建筑面积均在300平方米左右,设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室。同时大多数文化站建有文化活动广场,并统一配置了灯光、音响、DVD、投影等电子、文体娱乐设备,改善了基层文化站的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了基层文化站的服务水平。在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中,铜川市市县(区)两级文化馆均上等级。其中耀州区文化馆被评为一级馆,印台区文化馆被评为二级馆,市群众艺术馆、宜君县文化馆、王益区文化馆被评为三级馆。通过改造提升,市县“两馆”现已全部达到部颁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60%的文化站达到省级三级站以上标准;形成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X”文化服务新模式,“一镇一品”试点中心建设成效显著。针对老城区文化设施不足、空间不够又难以新建的现状,探索出“一心多点”服务模式,既有效整合了资源,又方便群众参与。
如今,全市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到597.3平方米;公共文化场馆增至63个;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市、区(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建成了孙思邈纪念馆、全民健身馆,铜川体育馆、铜川大剧院、工人文化宫、铜川博物馆项目有序推进。
共建共享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让群众享受文化“有看头”
在铜川,随时随处都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味。元旦春节戏曲、歌舞轮番上演,书法、美术、摄影展随处可见;药王山二月二庙会上精彩纷呈的社火表演,书香月里书声琅琅,夏季纳凉晚会一场接着一场;从城市到乡村,百姓欢声笑语共话美好生活,从浸染着墨色书香的文化活动,到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铜川市通过系列文化活动,让老百姓在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都能诗意栖居。
2012年,铜川市对铜川的历史、地域、市情、民俗综合研判,立足群众文化新需求,对各类活动整合提升,积极打造“唱响铜川”“舞动铜川”“诗画铜川”“书香铜川”“影像铜川”五大活动品牌,已成为铜川群众文化餐桌上的五道“硬菜”。
借“五大品牌”这一推手,铜川市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打造广大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活动的“新常态”。每年年初,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书画院等单位根据文化广电局的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明确年内各项活动的主题、形式、时间、规模、层次、进度等,提前向社会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并对活动预期效果进行评诂,对预选节目进行审核指导。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传统民俗节庆为契机,统筹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将“五大品牌”中不同门类的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以文化套餐的形式打包呈现。铜川市已建成“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推出“你看书 我买单”线上图书服务,建成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43个便民书屋,受益人数13.5万人;连续25年举办“诗与远方 文化铜川”广场文化活动,受惠群众15万人次;推出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照金这片天》《照金岁月》《孟姜女》《孙思邈》等12部原创剧目;陕西宏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孟姜女》已获得全国发行许可证,将在各大卫视动画片时段播出;铜川市主导在铜川境内选景拍摄的反映环保题材的电影作品《塬上》于2017年6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最高奖——圣乔治金奖最佳故事片;以耀瓷为背景的电影《我在耀瓷小镇等你》已经首映。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铜川立足群众需求,着力实践创新,探索形成了“全域公共文化全覆盖”的铜川模式。形成了建设博物馆纪念馆之城、“一心多点”基层文化资源整合、“撤乡留站 并村留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你看书 我买单”延伸服务、“360度看铜川”系列摄影活动等35个创新性做法和经验。其中,王益区“一心多点”服务模式已在全省范围内示范推广。宜君县“撤乡留站 并村留室”服务模式入选第三批示范区创建城市20个示范典型。
根据近年来陕西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铜川群众对铜川“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评价”的工作满意度居全省前列,而群众的满意与点赞正是对文化发展最大的肯定!(本报记者 张长江 张欢欢)
新闻推荐
“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是铜川合力团的团长单位,省高速集团给我们公司增资扩股3000万元,这不仅提高了我们公司的注册...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