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用绿色点亮发展之路

陕西日报 2018-11-16 07:02 大字

本报记者李艳通讯员高峨皇

今年前三季度,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严峻形势,铜川市新增市场主体24414户,同比增长60.7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作为新引进的企业,陕西天成新型保温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高修建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选择到铜川投资的重要原因!”

生态立市,绿色崛起。昔日的煤城,一座座废弃矿山正在变为生态金山,漆沮两河沿线控源截污,水质水量明显改善,王家河水文化公园造福一方……

煤城转型,是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全面转型。近年来,铜川市以环保工作促进招商引资,用绿水青山托举起转型铜川发展的新面貌。

向污染宣战,创造铜川实践突围困境

结构偏重、强度偏高、能源偏煤,造就了铜川“扬尘、粉尘、烟尘”合一的大气污染特征。找准症结,铜川市用环保倒逼推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创造解决集中区域问题的铜川实践。

他们拿支柱产业开刀,按照“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煅烧、分散研磨”的治理思路,关小上大、破旧立新,关闭拆除了陕西秦岭水泥等57条落后水泥生产线。

同时,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铜川标准”,坚持“三不”原则,对不符合环保政策要求或未通过环评的项目,坚决不签约、不选址、不供地。

此外,革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煤城产煤不烧煤。南市区实现集中供热,在煤矿矿区建成4座CNG大型贮气站,在北市区、210国道南北市区连接带、耀州城区和宜君县城建设改煤区。

淘汰落后产能,清理污染源头,铜川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有了蓝天在上,朱鹮飞舞,黑鹳安家,天鹅越冬的动人画卷。

打持久战,守护青山绿水

饱受污染之痛,方知治理之要,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青山、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打响,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全力推进。

铁腕治霾,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铜川市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联防联控、常态值守,“减煤、治源、禁燃、抑尘、控车、增绿”六大治理措施扎实推进。全市所有水泥、电力、陶瓷企业全部建成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稳定达标排放。

岸青水绿,鱼翔浅底初现。按照“收、管、治”思路,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新三年”行动完成投资10亿多元,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工业企业和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坚持“一河一策”“一段一策”,完成漆沮河综合整治,消除黑臭水体32公里,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围网36公里,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达标。

坚持系统治理思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一体化推进。抢抓铜川被列为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机遇,投资58.63亿元,自2017年通过林草植被恢复与林草地改良工程和水源地保护工程等,新增水土流失保持面积455.4平方公里,形成每年295万立方米的雨洪调剂功能。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擦亮绿色底牌,抢抓发展机遇。铜川市以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为目标,坚持把发展循环型产业作为重中之重。

全市加快改造提升铝业、煤炭、水泥、陶瓷、果业等传统产业,规划建设了坡头载能建材工业园、黄堡水泥陶瓷工业园等八个工业园区,鼓励引导企业退城入区,董家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项目,实现以煤发电,以电炼铝,延伸铝深加工,发电产生的粉煤灰、煤渣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材料,着力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吃干榨净中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立足产业基础,围绕“陕西制造,铜川配套”,铜川市以发展航空、汽车用铝和新材料工业为战略突破口,全力建设陕西和西北地区航汽铝材料工业基地,将数字经济作为内陆城市追赶超越的重要推动力量,积极推动大数据行动计划和“云端陕西”建设,全力打造中国(西部)工业品数字港。

2018年,铜川市通过各类大型招商会共签约商业航天城等项目409个,目前已开工项目176个,其中已建成项目33个,累计到位资金128.86亿元。

新闻推荐

铜川市文广局组织柏树塬村“四支队伍”和贫困户赴农高会参观学习

本报讯(通讯员梁晓沛)11月7日,市文化广电局组织耀州区关庄镇柏树塬村“四支队伍”和贫困户20余人赴第二十五届杨凌农高会参...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