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魅力铜川

铜川日报 2018-09-13 07:56 大字

9月铜川,蓝天白云,秋高气爽,硕果飘香。徜徉城市广场,漫步街心花园,畅游乡村田野,“绿色休闲养生”之美,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正在崛起。

优势资源:催生发展活力

铜川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1958年建市,是陕西省继西安之后第二个省辖市。铜川,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曾经有过耀眼的辉煌。“一五”期间,奠定国家工业基础的156个项目中,就有2个项目布局在铜川。煤炭、水泥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催生了这座工业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铜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和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境内有千年炉火不熄的耀州窑、唐朝三代帝王避暑行宫和玄奘法师译经圆寂之地玉华宫、孙思邈隐居行医之地药王山、佛教圣地大香山寺以及被誉为“东方陶瓷活化石”的陈炉古镇等历史人文景观。铜川还是革命老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创建了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照金红色旅游小镇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铜川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距西安和咸阳国际机场均为68公里,包茂高速、延西高速、210国道、合凤高速“井”字形公路纵横连接,咸铜、梅七两条铁路纵贯全境,轨道交通总长度达177公里。县乡公路42.3公里、通村公路78.3公里,境内公路总里程4170.53公里,公路网密度107.43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全市乡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8.3%。即将建设的西延高铁建成后,铜川到省会西安仅需13分钟,铜川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铜川矿产资源丰富,煤炭保有储量30亿吨,石灰石、陶瓷粘土、油页岩、水泥配料黄土储量均居陕西省前列,宜君县境内有约874平方公里油储,亿吨级储量的渭北油田初步确立,铜川的“石油时代”已经开启。

铜川地理条件优越,气温气候适宜,地处世界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苹果、樱桃、黄桃等品质优良。建成了220万亩鲜干果经济林基地,农民人均果园面积达5.5亩,果业收入超过4000元。铜川苹果曾荣获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中华名果”称号。铜川还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铜川苹果和铜川大樱桃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铜川还是多种中药材的适生地,境内有中药材683种,种植面积7万亩,以党参、黄芪、柴胡、黄芩、连翘、丹参为主的164种被大量采集收购。

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铜川站在新起点,重整旗鼓,转型发展,活力潮涌,魅力四射!现如今,铜川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工业基地、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成员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试点区域、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生态自觉:展现蓝天白云

过去的铜川,在因煤而兴的同时,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上世纪90年代初,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这些年来,铜川痛定思痛,下决心根治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持续深入开展了以治理水泥粉尘污染、煤烟污染、水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关闭了400家不达标的小企业,拆除了落后水泥生产线。连续多年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实施增绿碧水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5%,市民出门平均430米就有一片休闲绿地。铜川已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空气质量大幅提升。

今日铜川,重现蓝天,收获绿色,成为西安“后花园”。近年来,铜川新增城市绿地27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2平方米。2个部级、20个市级美丽乡村和1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顺利。2013年,铜川跃入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宜居生态示范城市之列,成为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2013年7月,秦岭以北首次在铜川野化放飞的32只朱鹮,生存状态良好。目前,总共顺利繁育出69只“铜川籍”朱鹮。东方宝石朱鹮,见证了铜川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也见证了城市转型的快速发展。2017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2天。

铜川走上了一条从环境自救到环境自省、再到生态自觉的治理之路,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多次受到国家环保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转型发展:彰显城市品质

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认真落实“五个扎实”的新要求,以深度转型和追赶超越为主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先后荣获全国宜居生态示范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348.59亿元、增长7.6%;地方财政收入20.06亿元、同口径增长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928元、10346元,增长8.5%和9.2%。城市综合竞争力、城镇化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宜居水平、幸福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铜川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科技创新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能耗污染降低、经济质量提高、生态效益转好的产业发展新路子。2013年,董家河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依托“药王”品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转型发展,全市非煤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65.4%,非资源性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4%。“黑色煤城”已重塑多彩形象,展现出不凡的品质、气质!

民生改善:创造幸福生活

近年来,铜川始终将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大力实施民生十大工程,着力破解就业、增收、住房等遗留问题。

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自2003年起,铜川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截至目前,累计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7.8万套(户),解决了7万余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20多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4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乡统筹走出特色路子。形成了南北一体的带状城市格局,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平方公里增加到110平方公里,城镇化质量指数达到0.532,居陕西省第二。按照“市区、景区一体,生活、休闲同步”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建设品质型城市,实现了城镇化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照金红色旅游名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景区开发建设的成功范例。

健康城市建设高点起步。坚持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医疗养老服务改革,铜川市被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落户铜川开诊运行。我国西部地区首个以心血管疾病防治康复为特色的院士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在铜川挂牌。铜川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7.4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达到70.1张,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99%,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5%,养老机构数量达到12所。

城乡居民稳步增收。全面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928元、10346元,增长8.5%和9.2%。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对于宜居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们深有感触。在一家企业工作的张先生说,自己是上世纪80年代从河南来到铜川的,这几年感觉生活越来越幸福,铜川城市虽然小,人口少,但是城市功能比较齐全,百姓生活也比较方便。尤其是环境质量有了质的改变,城市绿化和休闲设施也多了,铜川越来越干净了,生活在这里当然幸福满满!

铜川,一座宜居宜业醉美城市、幸福城市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本报记者 张长江)

新闻推荐

铜川文化产品精彩亮相第九届中国西部文博会 李荣带队参展

本报讯(记者张欢欢)9月7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九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西...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