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资源、工业遗迹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 看铜川黄堡工业园区如何“窑变”
700多亩土地,11户国有企业,4800多名职工,资产1.7亿元,负债累计达3.1亿元……面对老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倒闭,大批职工下岗失业,如何盘活资产,实现资源型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拥有1400年历史的耀州窑,如何复兴传统文化再现耀瓷“芳华”?找到园区发展与传统文化复兴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从原先的黄堡工业园区更名为耀州窑文化基地,就是想表明我们复兴耀瓷文化的坚定决心,将耀州窑文化发展成为展示铜川形象的新名片。”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主任何建平说。
昨日
1400年的耀瓷文化印记
1月23日,记者走进耀州窑文化基地“耀瓷坊”中小企业陶瓷文化创新产业孵化基地,一栋栋砖红色的建筑,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久违的故事。
“这些雕塑人物使用的机器都是真的纺织机器。这里以前是铜川市纺织厂的厂房,我们利用6万余平方米的闲置厂房提升改造,发展现代服务业。”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李玥介绍说,纺织厂的旧厂房都是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巨大的现浇架构和明亮的天窗,屋顶呈锯齿状,这种建筑讲求的就是简洁实用。
“耀瓷坊”利用原国有企业厂房进行提升改造利用,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陶瓷企业,逐步形成全方位产业链条,推动陶瓷产业整合,实现陶瓷产业换代升级。按照规划蓝图,耀州窑文化区域主要包括耀州窑博物馆、大师创意园、窑神庙景区、耀瓷坊、十里窑场遗址公园等9个旅游板块以及凤凰新城、东塬现代陶瓷产业园两个功能组团,面积达2.7平方公里,投资概算达38.8亿元。
在耀州窑博物馆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我国陶瓷界的“大咖”——禚振西。已经80岁高龄的禚老,聊起耀州窑,依然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耀瓷作为我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耀州窑在五代时期发展迅速,率先发明了天青瓷,颜色淡雅,十分珍贵,是五代时期中央朝廷使用的唯一青瓷窑,这从瓷器的龙凤纹和官字款均能体现。”
据文献记载,耀州窑创烧于唐,五代继续发展,北宋时期达到鼎盛,曾为五代、宋、金的中央朝廷烧制了大量的皇室用品。“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这些描述是对当时“十里窑场红透天”的耀州窑繁荣景象的真实反映。公元1084年,宋神宗还赐封耀州窑所在地黄堡镇的土地神为德应侯,这是至今发现的国内唯一皇封的“窑神”。耀州窑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自北而南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囊括了河南宜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多个窑场。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窑场,已经成为耀瓷文化的历史印记。
今日
“莫迪款”倒灌壶美名扬
“有人才有味道,这里曾经有大量的原住民,有两三代人生活在这里,把这些人留住,保留他们生活的原貌,这正是我们要做的。”何建平说,我们依托园区的工业遗迹和耀州窑博物馆,弘扬耀瓷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耀瓷的光辉历史,在做强文化的同时,带动陶瓷产业发展。
在“耀瓷坊”路口对面的一扇铁门里,下岗职工王拥军租下了2间闲置厂房,从事陶瓷艺术生产。2000年,他就开始从事陶瓷生产,2008年成立了秦韵陶瓷厂,2016年成立了秦戈陶瓷艺术有限公司。凭着独有的手艺和富有特色的泥塑造型,他在当地小有名气。
“目前公司有近20人,去年营业额有300多万元,产品主要以陕西八大怪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泥塑造型为主,主要销往西安、榆林、延安、青岛等地。去年5月,‘耀瓷坊\’开业后,我们就搬到新园区了,厂房宽敞明亮,大型雕塑也能接单生产了,产量也能上去了。”王拥军说。
走进观唐陶瓷有限公司展区,一件件精美的瓷瓶、钵碗、茶具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璀璨夺目。印度总理莫迪访问西安时,国家领导人送给莫迪的国礼———倒灌壶,就是出自“观唐”。目前,倒灌壶已经成为该公司的明星产品,被称作“莫迪款”。
作为入驻园区的第一批企业,观唐陶瓷有限公司见证了园区的成长转型。谈起园区发生的变化,董事长蔡云川感慨地说:“企业能发展到现在离不开园区的支持,从入驻到现在,园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厂房、政策扶持,还为企业发展鼓与呼。作为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产品做好,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把耀瓷文化复兴光大。”
2017年,耀州窑文化基地一方面加快建设速度,一方面加大招商力度,完成了原灯泡厂、电瓷厂片区的大师创意园建设,加快纺织厂旧厂房改造,建设“耀瓷坊”,同时大力发展中高档日用瓷、工艺瓷和陶瓷高新材料,完善产业链布局。“把铜川耀瓷厚重的文化传播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易,更是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去年公司的营业额近3000万元,今年的计划是实现出口。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区域,我们要调整产品方向,比如欧美国家喜欢用盘子,我们可以生产盘子类的产品,日韩国家喜欢用碗,我们就可以生产瓷碗。”蔡云川说。
明日
再现“芳华”闪耀丝路
“发展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埋头干出来的。我们坚持一手抓文化,一手抓陶瓷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步伐,争取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在实现老工业园区华丽转身的同时,复兴传统文化。”何建平说。
耀州窑的中心窑场就在黄堡镇,怀抱“金字招牌”,就要把“窑文化”做好。投资6000万元的4.5公里漆水河河道治理工程列入山水林田湖PPP项目,投资3.2亿元的耀州窑遗址公园、瓷韵绿园健身运动公园和小镇南入口景观雕塑3个项目列入铜川210国道川口至青岗岭区域生态治理修复PPP项目,投资8.12亿元的“耀瓷坊”、游客服务中心、十里窑场遗址、现代陶瓷产业园标准化厂房4个项目列入耀州窑文化基地PPP项目。
在北京从事影视业的王先生带着朋友在园区内考察,听了讲解员对耀州窑历史的讲述,他感慨地说:“耀州窑1400年的历史,值得我们铭记和弘扬。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让耀瓷文化重新闪耀丝路。”
陶瓷是古丝绸之路贸易的三大产品之一。“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耀瓷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就在不久前,在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发现了两件北宋晚期的刻花青瓷碗,非常漂亮。尽管数量很少,却是我们耀州窑作为外销瓷的印证。”禚振西说。
目前,耀州窑文化基地内由原灯泡厂、电瓷厂片区改造的大师创意园基本成型,部分业态正在植入;由原纺织厂改造的“耀瓷坊”投资过半,已引入宜兴、德化、景德镇等地的7户企业;10.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即将破土动工,雕塑景观正在制作泥稿,瓷韵公园已经完成设计……
耀州窑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正在成为讲述陕西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世界对话的新窗口。
(原载2018年2月6日《陕西日报》9版)(陕西日报记者 黄小丽 苏怡 实习生 刘馨蔚)
新闻推荐
“天虽冷,但咱心窝暖着呢”——耀州区“脱贫攻坚我先行工会劳模在行动”活动传真
慰问现场2月3日,耀州区总工会、区劳模协会工作人员及部分劳模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带上面粉、食用油、春联等慰问品,不顾天寒路滑,准备辗转百余公里,把温暖和新春祝福送给3个深度贫困村的贫困户,并与“亲...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