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转型发展系列报道(16)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助力转型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兴市”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铜川公共文化体系升级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铜川被评为省内排名靠前的幸福城市、宜居城市,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2015年7月,铜川以西北地区第一名的成绩,成功申报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从此在铜川奏响了一曲宏大的公共文化的交响乐章。
文化场馆 遍布城乡
铜川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在“文化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战略背景下,抓好各级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硬件建设,先后建成耀州窑博物馆、陈炉古镇生态博物馆、耀州博物馆、宜君县博物馆、铜煤文化展馆、王益区义兴村乡贤馆等历史地域文化博物馆;建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孙思邈纪念馆、郭秀明纪念馆、玄奘丝路纪念馆、路遥纪念馆、柳公权范宽纪念馆等地域名人纪念馆。结合全域旅游开发,以传统古民居为依托,以文化名人行迹为引线,融入名人典故、非遗、民俗、美食等特色文化,创造性地建成孟姜女民俗展馆、林徽因故居、于右任故居、老舍故居、鹞子高三纪念馆等“袖珍”纪念馆,打造具有渭北民俗特色的文化艺术展馆。借力创建机遇,近两年又新开工建设了铜川全民健身馆、铜川博物馆、铜川市工人文化宫、铜川大剧院、王石凹煤矿遗址公园等场馆项目,使体系化、规模化的特色文化场馆在铜川遍地开花,形成“博物馆之城”“纪念馆之林”的格局,对于传承铜川文化基因,展现铜川文化魅力,树立铜川文化品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成为“文化铜川”的名片和窗口。
设施网络 功能齐全
自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作为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承载力的重中之重。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利用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思路,加快推进文化设施项目建设,以解决曾经设施不全、标准不高的问题。
通过改造提升,市县“两馆”已全部达到部颁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60%的文化站达到省级三级站以上标准;整合利用闲置学校、企事业单位资源,扩充馆站及服务中心面积,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9个,达标率50.7%;照金红色文化名镇、陈炉陶瓷文化古镇建设成效显著。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形成。
为了让文化成果人人共享,当前全市各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全部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每个街道综合文化站每年享受中省财政5万元的免费开放资金补助。坚持统一标准与特色示范相结合,按照省上“六个一”要求,制定标准、抽查验收、通报问题、限期整改,并列出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同时,市县“两馆”结对指导,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6+X”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从2014年起,市文广局每年命名表彰20个示范乡(镇)、村(社区)文化站(室),在撤乡并村过程中,做到撤乡不撤站、并村不并室,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在建好设施的同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新建成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天都有群众来这里跳舞、下棋、健身、听科技知识讲座等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成使群众锻炼有了去处,求知有了阵地,娱乐有了场所,基本实现了歌舞有场所、学习有书屋、文化送下乡、广播“村村通”的文化生活目标,让群众饱尝了“文化大餐”,村民自觉的文体活动也已成为一种新时尚,这些“文化惠民”工程让城乡群众从中获得了幸福感,提升了生活品质。
文化活动 精彩纷呈
铜川作为工业化起步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群众文化活动历来活跃,迄今已举办了24届消夏广场文化活动,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书画展览、周末剧场、春节文化广场、文化大讲堂、读书月等活动每年都连续举办。在此基础上,2012年,根据对铜川的历史、地域、市情、民俗的综合研判,立足群众文化新需求,对各类活动整合提升,铜川积极打造了“唱响铜川”“舞动铜川”“诗画铜川”“书香铜川”四大文化品牌。这四大文化品牌涵盖了文艺创作、专业培训、群众歌会、秦腔大赛、纳凉晚会、戏曲大舞台、群众广场舞、广播影视专栏、书画摄影展览、讲座笔会等内容。每年年初,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书画院等单位根据市文化广电局的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传统民俗节庆为契机,统筹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将“四大品牌”中不同门类的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以“文化套餐”的形式“打包”呈现。在对特殊人群的文化关爱行动中,策划实施了留守儿童夏令营、农民工诗会、残疾人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2016年开始每年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750场。2017年元旦春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全市累计百余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期间,推出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照金这片天》《孟姜女》《照金岁月》《绿梦》等7部原创剧目和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今年,着重推出大型音乐剧《孙思邈》,9月中下旬,该剧相继参加了铜川市第四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和省第八届艺术节,弘扬了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播了孙思邈大医精诚的高尚品德,受到各界一致好评和强烈反响,该剧荣获省第八届艺术节“文华奖·剧目奖”。借助“铜川讲坛”,举办“丝绸之路:见闻与体验”“文化传承与音乐艺术”等文化专题讲座5场。
在铜川越来越优美的环境下,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也有了更加广阔的大舞台,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进厂矿,群众自主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歌声、舞蹈,抑或新老戏迷的吹拉弹唱,街头广场不期而遇的摄影、书画展,点点滴滴浓缩着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体现着对铜川转型发展的自信,洋溢着城市生活的幸福,凝聚着建设大美铜川的正能量。
探索创新 彰显特色
铜川是一座建市近60年的老工业城市,针对老城区基层文化设施不足、空间不够而又难以新建的实际,我们按照“一心多点”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一心”,即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利用“多点”,即辖区各文化活动站点(场所)、文化组织和文化中心户等社会文化资源的方式和手段,开辟新的文化活动空间,让群众就近选择活动场所和内容,给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目前,在王益区红旗街街道的试点实践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运用推广积累了一定经验。
铜川四个区县,其中三个都是国家级贫困(区)县,为了加大文化***力度,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丰富、更均衡,我们按照“筑阵地、强队伍、送文化、扶产业”的思路,助推农村扶贫脱贫。加快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力落实“六个一”标准;选派专业文化人才、文化工作者及文化志愿者深入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业务培训、文化帮扶,打造一支“不走”的群众文化队伍;按照群众需求,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文化组织开展文化便民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看演出;大力发掘陶瓷、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文化资源,培养民间艺人,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结合美丽乡村和扶贫攻坚工作,宜君县五个文化***试点建设成效显著,贫困地区文化***内容更加多样,群众满意度不断增高。
作为国家第一批示范项目,在市、县馆实现一馆办证、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的基础上,2014年市图书馆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图书文献自助查阅借还系统,2016年投资360万元将该系统延伸到各区县;利用“互联网+”,继续延伸市图书馆推出的“你看书 我买单”服务项目,目前正在试点把全市农家书屋纳入其中;按照“图书馆+”的理念,将在全市公共场所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公园等群众聚集地设立便民书屋,现正在逐步落实中,让群众阅读更便捷、更舒心。
对外交流 影响广泛
借助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区域联动机制,铜川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文化交流学习,先后组织工作人员到渭南、石嘴山、安庆、银川、铜陵等地考察学习,参加了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集中评审会的旁听学习、第三批示范区创建工作论坛。
新创编的红色秦腔现代戏《照金这片天》,国家级非遗项目“耀州瓷烧制技艺”、宜君剪纸、农民画等,先后走进浙江丽水、青海玉树、西宁、内蒙古鄂尔多斯巡演巡展;中国煤矿文工团、西藏阿里地区等外地艺术团也相继走进铜川市进行文艺展演。通过区域联动,交流学习,我们总结经验,开拓思路,走出一条适合铜川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之路,力求打造好“文化铜川”这一名片,将铜川推向更大、更高的舞台。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铜川的公共文化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展望未来,铜川人民将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平台,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在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撰写出新的篇章。
(市文广局)
新闻推荐
2017陕西“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创业博览会举行 铜川签约13个项目 揽金18亿元
华商报讯(记者郭强)11月24日至26日,2017陕西“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创业博览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铜川市组团参加,展示近年来科技创新改革取得的成果。本届创博会科技项目现场集中签...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