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兄弟 再续陶瓷情缘
李升科与鲍勃·安德森、乔泽勒合影留念
又是一年秋来到,凉凉秋风,潇潇秋雨,大地似乎在用渐冷的天气向人们诉说着时光的飞逝。10月11日早晨,阔别三年的老友李升科和鲍勃·安德森在他们俩二十多年前的结缘之地———陈炉古镇再次相见,一个简单的拥抱,就已表达出彼此心中的那份思念与牵挂。他们一位中国人,一位美国人,语言不通,交流不便,可为什么感情会如此要好?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67年前,只有十三岁的李升科开始在陈炉镇上的瓷器作坊学习制瓷,此时,李家制瓷手艺已经传到了第四代。后来作为陈炉古镇陶瓷传承人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李升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这门独到的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陶瓷,参与到陶瓷制作中来。近些年,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来到陈炉,参观精美的陶瓷产品,了解陶瓷艺术,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专门前来考察学习的人,而鲍勃·安德森就是其中之一。
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担任陶艺专业教授的鲍勃·安德森在一位名叫王芬的大学老师的引荐下,认识了陈炉镇上无论拉坯,还是刻花都数一数二的陶瓷工艺大师李升科。陈炉的陶工,一般分为碗窑(专门做碗)、瓮窑(专门做大缸、盆、罐等家里用的大件)和黑窑(专门做茶壶、花瓶、尊钵等杂器)。以前在耀州窑博物馆工作的李升科从事瓷器的仿古复制,1998年退休后,他自己开了瓷坊,专门进行瓷器的复制,按当地分类,也就是做黑窑的。家里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加上李升科多年来的不辞辛苦、潜心研究,使他制作出了一件件造型巧如范金、精如琢玉的耀州青瓷,引得当地人拍手称赞,也让来自美国的鲍勃·安德森大饱眼福。同样是搞陶瓷研究的鲍勃·安德森被李升科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制瓷技艺所吸引,俩人在1998年确定了合作关系。每年,鲍勃·安德森都会带一些外国学生来到陈炉古镇,向李升科学习陶瓷知识和制瓷方法。
2008年,由于陈炉古镇的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学习要求,鲍勃·安德森不得不带着孩子们到景德镇去学习,但10年的相处使他打心眼里折服于李升科制瓷时精湛的技艺,于是便通过多方联系,他聘请李升科到景德镇为大家继续进行陶瓷知识讲座和制瓷实践指导。当时已经70岁的李升科有时会体力不支,但他手把手教孩子们拉坯时却丝毫不马虎,能动手,他就一刻也不闲着。这也让鲍勃·安德森很有感触,他回忆说:“能感受得到,陶瓷已经是李先生生命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把这项工作干成了一份事业。”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如今,李升科已经80高寿,而鲍勃·安德森也早已年过古稀,但远在异国的他们心里却一直挂记着彼此。陈炉古镇成为了鲍勃·安德森来中国的必经之地,而李升科也成为了鲍勃·安德森最想见的人。这两年,由于身体不适,鲍勃·安德森做了三个心脏支架,并更换了自己的髋关节,所以来中国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次,知道鲍勃·安德森要来,李升科也是激动地难以入睡。因为之前鲍勃·安德森多次邀请李升科前往美国交流陶瓷技艺,但由于自己年事已高,再加上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这也成了李升科心中的一个遗憾。有生之年能再次见到鲍勃·安德森,李升科很是感动,“这么多年,我很挂记鲍勃,他和我一样,对陶瓷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我一直想再次见到他,和他一起探讨陶瓷艺术”。此次,李升科的女儿李竹玲带着年事已高的父亲和鲍勃·安德森一行人重走故地,参观了李家瓷坊和陈炉古镇,回忆了这里的变化和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鲍勃·安德森说:“曾经在陈炉古镇的一见,我和李先生成了兄弟,虽然不是一个国度,但我们却有着很多默契,一样对陶瓷艺术充满热爱,一样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一样对彼此的友谊充满坚定……李先生将是我一生的挚友!”
此次鲍勃·安德森来中国,还带着乔泽勒一家,而乔泽勒也是一所大学陶瓷专业的教授,15年前,他曾和鲍勃·安德森一起来过陈炉。这次重游故地,他感触良多:“这里的变化太大了,以前更多的是古朴的味道,而现在,似乎更多了些韵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耀州瓷作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让李升科和鲍勃·安德森相识并成为挚友。相信随着现代技术融入工艺瓷器制作,耀州瓷会更具文化和历史韵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或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将来到陈炉,让古老的耀州瓷技艺青春不老、薪火相传。(本报记者 原玉红 田甜)
新闻推荐
铜川女孩赵梓涵照顾重病母亲近7年,荣获“2017年全国媒体特别关注孝心少年”称号 高高的灶台边上挥舞锅铲的是一个11岁的小学生
11岁的铜川女孩赵梓涵,多年来独自挑起家务重担华商报记者郭强摄10月19日下午,程立云家中弥漫着淡淡的饭香,女儿赵梓涵正站在与她高高的灶台边挥舞着锅铲,暗淡的灯光映照出一张稚嫩的脸庞,认真而熟练的...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