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黑色“煤城”的十年嬗变 ——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综述

铜川日报 2017-09-28 09:40 大字

近年来,铜川市积极探索寻思路,凝聚力量扎实干,砥砺奋进,抗压前行,推动“煤城”在转型中实现脱胎换骨。十年转型奋斗,铜川市走出了一条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环境生态良好、潜力不断提升的新型发展道路。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 积极培育城市内生动力

十年来,铜川市坚持上“新”不弃“老”、喜“新”又改“旧”,一手抓煤、电、铝、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循环发展,一手抓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文化旅游、中医药养生等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壮大,实现了产业的协调多元化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设立了重大科技攻关课题26项,解决制约铜川市中医药产业、陶瓷产业等技术难题13项,开发新产品55项,培育新品种12项,解决技术难题10项。全市共有科技企业96家,省级认定科技企业34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区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创建区。2016年食品加工、医药保健及装备制造等接续产业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增速为36.1%,较2007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下大力气培育非煤规上企业,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户。实施重点旅游项目60个,完成投资16亿元。孙思邈纪念馆建成开放,照金红色旅游名镇、玉华宫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宜君旱作梯田被授予省级农业生态博物馆称号。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6.4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4倍和18.19倍。

传统产业循环化提升。先后出台工业提质增效10条措施和稳增长促投资15条意见,加快完善提升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铜铝公司全面复产,铝业增长2.1倍,电力、水泥分别增长31.8%、11.3%。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铜川被命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截至2016年底,主导资源采掘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8%,较2007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能耗逐年下降,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2.893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16年的1.6716吨标准煤。

产业园区承载力持续增强。2009年,铜川市提出以打造煤电、铝业、水泥、新兴产业等四个百亿元产业集群为目标,规划建设4个市级、4个县域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124.54平方公里。经过8年坚定不移地建设推进,已建成面积16.55平方公里,八大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入园企业已达388户,其中规上企业88户。2016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1.76亿元,同比增长16.58%;实现增加值76.88亿元,同比增长15.73%。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引进了海升铜川综合体、陕西果业集团铜川基地建设项目等一批亿元项目。全市各级农业园区达到43个,其中省级13个、市级10个、区级20个。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完成投资7.1亿元,建成市级水果示范园19个,水果总产量75.57万吨,较2007年增加42.07万吨。

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目的 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

2007年以来,全市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4万元,小康实现程度79%,五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转型成效全面显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社会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突出新区引领地位,统筹推动新耀协同创新发展、南北市区融合发展。持续放大照金效应,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不断加快。照金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和陕西省省级文化旅游名镇,照金镇和石柱镇马咀村分别入选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红土镇、哭泉镇被列入陕西省跟踪指导考核重点镇。耀州区入围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马咀村、申河村通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创建验收,全市58个行政村入选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印台区被评为全国现代苹果产业30强县。编制了“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完成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和60个创建村建设任务,实施项目469个,完成投资9.9亿元。

生态环境改善不断加大。以建设美丽铜川为目标,启动省级生态园林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省上技术评估。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43.9%提高到2016年的4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2平方米。建成水域面积300亩、水生植物100亩的药王湖和药王生态湿地公园,城镇生态文明水平有了新的提升。率先开展治理臭氧污染为主的“百日行动”。对淘汰关闭34家污染企业的废弃建筑物集中拆除。拆除燃煤锅炉86台,建成区燃煤锅炉实现“清零”。淘汰黄标车1469辆、老旧机动车959辆。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超额完成。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10天,位列关中八市区第二名。实施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项目31个,完成投资27.67亿元,在全国节能减排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格次。2015年9月,时任陕西省长,现任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以及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都以铜川转型为例作了主题发言。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扎实推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深入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窗口”等“十大”专项行动。目前,铜川市唐孝标等1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李文强、赵秀梅在中国文明网“好人365”栏目进行宣传,文升运等28人荣登“陕西好人榜”,在全市形成了学习好人、崇敬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风尚,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翘板 全面激活转型发展原动力

十八大以来,铜川市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累计召开深改领导小组会议20次,仅2016年,召开8次,深化改革满意度位居全省市区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激发铜川转型的原动力。

建章立制,形成高效转型发展机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铜川市转型工作,专门成立了以省长、常务副省长为正、副组长,省级2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领导小组,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铜川市按照中省统一部署,成立了转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制定出台加快现代中医药产业、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业、非公有制经济等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是“放”的效果持续显现。铜川市顺利完成市县镇三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公布,市级部门权责清单涉及42个部门(单位)4276项行政职权事项,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127项,明晰相关部门职责边界75项。在全市44个重点工业项目和13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行《企业收费登记簿》制度,激发市场活力。二是“管”的制度更加健全。广泛运用“双随机”“黑名单”等手段,把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公布了35个市级部门242项《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实现“制度+技术”有效监管。依托“互联网+监管”方式,全面推行项目网上并联审批。推进全市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定期发布企业诚信“红黑榜”,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三是“服”的体系更加完善。公布了市级部门61项行政许可中介服务清单和289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逐项编制服务指南并制作流程图,极大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

落实三项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铜川市建立了责任落实、联席会议、纪实台账、督查点评、典型宣传等五项配套制度,力促“三项机制”落细落实。强化落实四方责任,把“三项机制”与转型发展和追赶超越等重要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谋划贯彻落实。建立纪实台账制度,实行“批次纪实”与“个人纪实”相结合,作为选拔任用重要依据。率先建立县乡村三级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查、用“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激发了全市干部追赶超越、加快转型的精气神。(本报记者 郭玮)

新闻推荐

郭艳阳用真善美撑起一片艳阳天

本报记者栗波通讯员朱云张凡近日,耀州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我带走葱,你带走笼,早点回家”的微信刷屏了……一天之内,该条消息的关注和转发量超过6000人次,在耀州区的大街小巷引起热烈讨论。9月1日一...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