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安:身残志坚 不等不靠奔脱贫
面对生活的艰辛,崔振安夫妇总是乐观面对。本报记者 李由摄
清晨的阳光照射着大地,田间的玉米仿佛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闪闪发亮。贫困户崔振安正在玉米地里锄草,瘦小的身体被高大的玉米遮挡得严严实实,他在田地间深一脚浅一脚地挪着步子,不时回过头去看看认真干活的妻子,妻子也时不时地看向崔振安,嘴角总挂着憨厚的笑容。无声,却默契地代替了千言万语。
今年55岁的崔振安,患有小儿麻痹症,属肢体残疾三级,妻子张根凤是聋哑人,属一级残疾,大儿子崔佳一直在外务工,二儿子崔松柏是肢体残疾三级,并患有先天性癫痫,每天都要吃药治疗。家中除了种地、养兔、享受低保,再无其他收入来源。
来到崔振安的家,布置虽然简陋,但厨房、院落、兔舍……都留给人干净有序很有生活气息的印象。崔振安说,2008年以前,他们一家挤在50平米的土坯房里,主要靠种地喂牛维持生计,为了减轻家中负担,他时常带着崔佳捡废品赚生活费,日子过得十分清苦。2009年,在政府移民搬迁政策帮助下,他贷款盖起了新房。为了尽早偿还欠下的贷款,他和妻子一起辛勤劳动,省吃俭用,他告诉自己再苦,也要坚持。2011年,崔振安终于还清了所有贷款,成了村上贷款盖房户里最早还清的一户,赢得了信用社工作人员的赞誉。
崔振安家种有2亩地玉米、5亩地小麦,养了十几只肉兔。崔振安和妻子每天6点起床,喂完兔子、吃过早饭后就下地干活了,干到中午十一点才回家。下午三四点夫妻俩又扛着锄头下地了,常常月上枝头才回家。崔振安告诉记者,只要勤快点,两三天就能锄完地里的草。“农忙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崔振安夫妻俩给兔子割草回来的身影,勤劳的人好像就不知道热与累。”村主任任建国说。
遇到困难,崔振安总是不靠不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认识他的人都对他连连称赞:“崔振安一家四口人,三人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从来没有向村上、镇上提出过要什么,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展现着农民的淳朴和厚道,与那些争相当贫困户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村里有项目有资金有捐助,可他从不开口,一时没有分配到他的,也从不抱怨。”任建国告诉记者,有一次,崔振安眼睛需要做手术,针对贫困户的优惠政策,只要在村上开个证明,费用就可以全免,但崔振安没有找任何一个村干部反映情况,自费跑去做手术,事后村上的干部才知晓。崔振安却乐呵呵地说,他自己能想办法解决的事就不想给村上添麻烦。
在一次精准扶贫对象数据清洗工作中,由于崔振安一户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贫困户评判标准成为拟剔除对象。当村上告知他时,他却坦然地说:“能进了进,进不了也是政策到那了,没事。”后来,在耀州区政协主席赵乃玲和副区长赵晓峰几次走访了解到崔振安家里的情况后表示:这一户只要条件允许,能帮的一定要帮。在随后的民主评议会上,参会人员全部同意保留崔振安为贫困户。
虽然脱贫路走得比较艰难,但崔振安认为有了大家的帮助,自己就更应该好好干。他们夫妻俩同心同力,始终乐观面对,日子正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如今,除了种地养兔,崔振安家还领养了5只湖羊,每年可分红900元。农闲时,闲不住的他们又到村上参加山桃核加工培训,掌握一门技能,为日后的脱贫又增添了一份希望。崔振安说,脱贫路上,只要勤劳肯干,日子就一定会越过越好。
记者手记:在脱贫路上,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像崔振安一样,自力更生、勤劳肯干,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如何去奋斗,他们的生命因汗水浸泡而丰盈饱满,他们的价值因奋斗而格外辉煌,不虚度自己的人生,逆境中得到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本报记者 张红 李由)
新闻推荐
大型歌舞剧《孙思邈》的演员正在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到剧目排练中。本报记者袁欣摄本报讯(记者袁欣通讯员盛迪琳)第四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正在紧张筹备当中,作为本届中医药文化节开幕式演出剧目...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