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黄堡 2021年11月10日A07版文章字数:1347朗读:
屈炳耀
要写一个秋天,必得从一片落叶写起。要写一个作家,必得从一部作品写起。
关于和谷先生,我先后出版过他的《长安梦寻》《唐朝背影》《皇朝背影》,正在重新出版其《国风》,计划出版其《故里》。当然,他的作品远远不止我所出版过的这几种。
周五,在即将到来的大范围降温之前,我与李宗保副总编接上和谷先生驱车前往他的故里铜川。
第一站是黄堡书院。
废弃的铜川卫生学校便是和谷先生所设的黄堡书院。学校面积很大,原有教室、宿舍、办公楼、食堂、礼堂等建筑众多,外墙皆已斑驳陈旧。满院子黄绿交错的树叶,有的长在树上,有的躺在地上,还有的正从树枝上悄然飘落。秋风已经来到了黄堡书院。
和谷文学馆内,一步步文学足迹记录了他对命运的思索与追寻,一部部文学作品描述了他对世界的热爱与包容,一帧帧文学影像刻画了他对文学的苦恋与不舍。年近七旬的和谷先生倾其一生为自己栽种了一棵文学的参天大树,我所看到的都是这棵大树的根脉与枝叶。
在书画室里,我看到这棵大树被和谷先生的夫人以仰视的角度画了出来,一张巨幅油画挂在墙上,高大伟岸、色彩斑斓。我不只看到了崇拜与爱情,也看到了和煦的秋风温柔地吹拂着两只相牵的手。
第二站是秦人村落。驱车数分钟来到孟姜女故里——秦人村落,这是一个新建的农业文化体验旅游村落。
2021年,整整一年的时间里,疫情反复,雨水连绵,虽然是新的景区,却道路塌陷,没有什么游客。秋风乍起,更冷清的时段就要到来。指望冬天一过,春天就来了。
从村落四顾周边,沟壑纵横,苍茫葳蕤。和谷先生说,铜川有大批的文学爱好者,我想一定是因为这样的土地更容易生长故事,成长作家。贾平凹的《废都》最先在这里写作。虽然他不是铜川人,写的也不是铜川,但他选择在这里潜心写作。和谷与安黎、钟平与唐云岗,还有很多我不认识但想认识的人,他们一定因为热爱这片土地,享受这里的冷清,才得以用他们的文字走了更远的路。
世界永远如此矛盾,作家需要在冷清中书写喧闹繁乱的世界。秦人村落,一定是有时候很冷清,有时候很热闹。其实,前来寻找热闹的人,又何尝不是来寻找清净的。就像我,进了村落,却一心四顾村子的外边。那些作家们一定和我一样,那些游客们也一定多半与我一样。
第三站是南凹村。南凹村是和谷先生的故里。和谷先生的故居名曰晓园,因为曾是村里的学校,于是便由校园改做晓园,也做学习、明白、知晓之意。晓园大门两侧悬挂着和谷先生手书的一副楹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村子里很少见到青壮年,更没有见到一个孩童。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城市化的进程已经把更多的人裹挟进了那拥挤狭小的城市,那些孤村、灯火和夜读人只能在文字和回忆中忽隐忽现了。
南凹村不只出了和谷一位作家,还出了另外一位大作家:贾平凹。贾平凹原名平娃,随大学同学和都蛮造访南凹村一次之后,感悟于一个凹字,在二人合写的抒情长诗《工农兵学员之歌》出版时,便署名平凹、和谷。后改名贾平凹,誉满世界。一个是凹,一个是谷,都是那么谦虚的姿态,却都是那么包容的状态。虽然这旱塬上总是缺水,我却想到了上善若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谷生长在这里,贾平凹也只偶尔来过这里,我们今天也偶尔来过了这里。但愿我们能在秋风里得到这一方水土些微的滋养,但愿我们能在喧闹的世界里驻守自己的孤村,守望自己的灯火,安静地做个夜读人。
(作者系西安出版社社长)
新闻推荐
英国西安商会来铜川市考察 陈小艳出席会议并讲话2021年11月10日A02版文章字数:528朗读:
本报讯(记者杨婷)11月9日,英国西安商会会长焦博一行来铜川市考察中医药产业、耀州瓷、医疗养老、大健康、金融等方面工作,并...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