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里的“财富” 2021年09月14日A03版文章字数:2341朗读:

铜川日报 2021-09-14 07:23 大字

刘新国的旧书摊

图为胡先生家传的古籍善本

本报记者 田易轩

当今社会,教育资源的“全覆盖”,早已让“文盲”成为了过去式,书籍自然而然流入到了每家每户,成为了每一位读者的“精神食粮”。不管是学校发的,自己买的,朋友送的,成百上千本书不知不觉就堆满了书架,还有的被封存在了地下室或者储物箱里,永久闲置。

怎样将家中的旧书合理处理,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化珍藏?

9月6日,记者找到了本市收藏旧书的两位“大咖”,看看他们是怎样将旧书里的“财富”挖掘出来的。

古籍成就三代人

家住王益区王家河老矿部的胡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古籍善本。谈起古籍收藏,胡先生说,这些古籍是父辈流传下来的,主要以中医学为主,也正因这些古籍,影响了老胡家三代人。

来到年近耳顺之年的胡先生家,记者看到古籍被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桌子上,这些古籍全部是清代孤本,共12本。面对着已经泛黄的书页,记者还是能清晰地看到全部内容,这些古籍是《医方集解》和《本草备要》的合编共一套11本,其中,还有一本清代小说《传家宝》。胡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古籍原来的主人是清末河南民权的一名秀才田氏,当时因故将古籍送给胡家妥善保管。这些书与胡家有着不解之缘,每一代都细心地保存,时至今日。

经过胡先生一番讲解,记者了解到,古籍属于木版印刷,所以没有标点符号。书中句读,都是老辈人在读书时用朱笔留下的标记,因此,一代代人就读了下来。这些书对胡家每一代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这些古籍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妹妹成为了国家级的科学家,我的孩子也因为这些古籍如愿考进了遵义医科大学,目前正在上大四。孩子从初中的时候,就喜欢看这些书,读不懂就问我,我不懂的时候,就将内容抄录下来,找专家答疑解惑,久而久之,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志向,长大了以后要当一名好医生,幸运的是,孩子的愿望实现了,并且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孩子在学校荣获2020年遵义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首届亚中杯大学生辩论赛团体第二名,还登上了核医学医师报;获得2020年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胡先生感慨道。

在胡先生家中,除了这些古籍善本外,每个年代的书籍都被归类、整齐摆放,记者看到,有民国时期出版的《新医学辞典》《仿宋校正验方新编》,1949年出版的《实用诊断学》,1955年出版的翻译日本龙野一雄著《汉方入门讲座》。1955年出版的第一版翻译苏联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用书H.B.波波夫院士所著的《法医学》等。“古籍上的一些内容,现在的书中几乎看不到。过去旧书上的一些内容,经过多次改版之后也没了。留住消失的内容,就是我收藏旧书的真正原因。”

随后记者拨通了正在遵义大学上学的胡新立的电话,他告诉记者:“家里的书籍大多都是中医方面的,我现在学的是临床医学,属于西医。中医博大精深,也是我前期学医的宝贵资源,将来一定要将中西医结合着学下去,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也一定将父亲整理下来的这些旧书保管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书籍是我们老胡家的‘财富’,这些‘财富’成就了我家三代人,我们一定要将这些书籍好好保管,去成就我们的后人。”胡先生告诉记者。

旧书里的商机

40多岁的刘新国有一个旧书摊,开在铜川矿务局门口。记者看到,旧书按年代分类,按种类划分,整整齐齐地摆了足足有十来米长。

这些旧书,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清朝。清朝末年的《本草备要》、民国时期的《汤头歌诀》、上世纪40年代的《唯物主义论》、50年代的《人民日报合订本》、60年代的连环画、70年代的《新华月报》、80年代的《中国党史资料》……旧书琳琅满目,种类丰富多样,而这些只是刘新国回收回来的一小部分书籍。

“什么样的旧书,我这儿都有!”刘新国自豪地说。

1989年,刘新国16岁初中刚毕业就步入社会,干起了收废品工作。干了这一行,才知道收废品并不挣钱。“刚开始,废品回收站收书本一毛钱一斤,我上门收8分钱,只能挣两分钱的差价,靠这个养家糊口太难了。那个时候,再难也必须咬牙奋斗,不然,一日三餐都是个问题。”

刘新国学历不高,却非常喜欢看书,并对回收回来的书细心保存,到了2002年,他家的院子里堆放了将近一百吨旧书。

“如果将这些书当废品卖掉,实在是太可惜了,就算是再穷,也不能这么浪费。”他将一百吨的旧书整理分类了出来,在整理旧书的过程中,找到了摆摊卖旧书这条谋生的出路。

一边收书,一边卖书,2002年至今,刘新国一直守着旧书摊,一方面靠卖旧书生活,另一方面翻阅旧书补充自己的学识,并与顾客探讨自己的看书心得。“每次干完活都会过来坐坐,看看书,老刘人很好,经常和我们交流看书心得,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朋友。他有很多像我这样的朋友,我们都愿意和他打交道。”常来看书的李先生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这个旧书摊位的旧书年代久远,种类齐全。因此,除了一些喜欢看书的人购买外,市档案馆也来购置,用以填充馆内缺失的书籍。“我这个旧书摊里最贵的书是2000元,最便宜的书是3元。旧书无价,我希望能卖给真正喜欢看书的人,也算体现了这些书的价值。”

刘新国爱书也影响了他的孩子,他自豪地说:“只要每次收书回来,孩子第一时间把收回来的这些书挑拣出来,手捧着书,就地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和我一样爱看书。孩子也因此出息了,当年他以606分的高分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现在又以高分考上了交大的研究生,我们家并不富裕,我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就是这些书了!”

刘新国告诉记者,目前他拥有旧书30万册,平均每天收入200元,这些旧书就是他的唯一经济来源,也是他的宝贵财富。

记者手记:采访过程中,记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本旧书可以采取一个经济化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将有价值的书挑出来,好好保存,这是一笔未来的财富,兼具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整理旧书,以后买书更有计划,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书是什么,杜绝无效消费,就不会有太多的处理旧书的难题了,也能更好地节省购书开支。

新闻推荐

疫情当前,党员冲在一线 2021年09月13日A06版文章字数:646朗读:

通讯员艾小莉“同志,你好,请扫码、测温、登记!”近期,在铜川矿业公司下石节煤矿,身为党员的常铜平每天都要重复这句话很多...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