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刚:山乡烛光 2021年09月13日A01版文章字数:1718朗读:

铜川日报 2021-09-13 07:28 大字

光明日报记者 张焱 姜奕名 通讯员 陈强

编者按:今年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9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通讯,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报道铜川市选树的“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陶建刚扎根山村、奉献教育的感人事迹。本报现予转载,并以此向同陶建刚一样为教育事业奉献光和热的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致敬!

直到今天,陶建刚还常常回想起9年前,第一次来到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情景。

群山环绕中,一块土操场的尽头,是一栋刚完工的教学综合楼。33个学生稀稀落落,5个老师都已年过半百。那天恰是周五,放学铃一响,偌大的学校转眼只剩下了陶建刚自己。

坐在简陋的宿舍,听着公路上的运煤车一辆辆呼啸而过,陶建刚一遍又一遍问着自己:“我能不能在这儿待到三年期满?”

2011年,陶建刚从西安文理学院毕业。第二年,24岁的他响应国家“中央特岗教师计划”号召,由山东枣庄来到陕西铜川支教。从一开始的彷徨,到下定决心扎根,一个又一个三年过去,陶建刚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

“我是豆点之光,但要为孩子们点燃梦想。”他说,“因为这不仅关系他们的未来,也关系祖国的未来。”

补上留守孩子心里的“窟窿”

放暑假了,陶建刚却并不得闲,他要挨个去家访。

这天,记者跟随陶建刚来到小左家。三年级的小左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一进门,小左奶奶就拉住陶建刚:“老师来得正好,娃娃正为题挠头呢,我老婆子咋会?”

陶建刚把自己在网上买的学习用品递给小左,耐心地帮孩子辅导起作业。

小左奶奶摸着孩子的脑袋说:“娃可怜得很,一年到头见不到他大(爸)他妈。学得不好,又怕麻烦老师,不想叫念了嘛。”

“这哪儿行,娃好得很!”陶建刚连连说,“把他交给我吧,您就放心!”

得到老师的保证,小左奶奶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像小左这样的留守孩子,山村还有很多。这些年生活条件好了,他们衣食不愁,但很久见不到父母,心里“像破了一个窟窿”。

“刚来山里不久,我就注意到,在田野里、小溪边,玩到最晚的常常是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陶建刚回忆,“天黑了,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连叫带骂赶回家的时候,留守孩子的眼神中都是落寞。”

这眼神,撼动着陶建刚的心灵,也使他对留守孩子多了一份特别的爱。从复习功课、辅导作业,到穿鞋提裤、擦嘴擦脸,再到促膝谈心、倾听诉说……从分内到分外,陶建刚把能管的都管起来。但他发现,留守孩子的心结还是没有完全解开。

“不行!得让孩子们和父母‘见面’!”

当年,手机视频功能还未普及。陶建刚专门在学校找了间办公室,架上电脑,用互联网联通山外的世界。

皓皓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去了湖北打工。原本是全家的宝贝疙瘩,突然就沉默寡言,成绩也直往下掉。

中秋节就要到了。陶建刚一头打电话给正在工地干活的孩子父亲,约定时间请他去网吧候着,一头又把皓皓叫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让这对父子在网络空间里见了面。

“大!”

随着皓皓的一声唤,三个人的眼眶都湿润了。

在镜头中凝望彼此,皓皓重复着:“你啥时候回来?”父亲再三说:“你要听你婆的话。”好像连话茬都没接上,却啥都表达了。

打这以后,陶建刚明显感到,“倔头倔脑”的皓皓变得柔和了、听话了,心里的委屈也像开了闸的水般倒了出来。

这些年,陶建刚帮一对对家长孩子沟通了亲情。这中间,有的娃“爸爸外出打工好几年,都想不起长什么样”,有的娃“妈妈改嫁有了新家”……虚拟空间的见面虽比不过温暖的拥抱,却也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孩子们有了“独一份”的自豪

铜川市照金镇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曾经写下红色的传奇。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由此点燃了西北革命的燎原之火。

由于教学表现出色,陶建刚就职不到一年就被任命为副校长。他思忖,对孩子们不能光管学习、生活,心理上也不能光“补窟窿”。北梁红军小学自带红色基因,得让孩子们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力量,从心里“支棱起来”。

在旁人看来,欣欣家境一般、成绩一般,甚至连淘气都不如别的孩子。对这样一个存在感不强的孩子,陶建刚鼓励她去试试“小红星讲解员”。

“陈家坡会议”“薛家寨突围”“奇袭耀县城”……从磕磕巴巴,到抑扬顿挫,曾经的“小透明”不仅赢得了掌声,成为区上“红色故事宣讲个人”,更坚信“原来我也有出彩的时刻!”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让我拥抱你 2021年09月10日A06版文章字数:1041朗读:

铜川市第一中学高二(6)班学生王思韵“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又是一年九月秋,于是我再次想起你。我不知道该...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