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文坛的两位铜川籍作家
铜川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有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唐代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和北宋画家范宽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千年炉火不熄的耀州窑,照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等闻名于世。在当代文坛,著名作家和谷、安黎都是铜川人,是铜川走出来的著名作家,铜川因他们更出彩、更骄傲。
游子的乡愁和谷
1 9 5 2 年9 月9 日,和谷出生在铜川市黄堡镇南凹里。从黄堡中学毕业后,在家乡种过地、做过工。和谷是游子。1 9 7 2 年,他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在古都写作和生活。1 9 9 2 年,他迁居海南岛,创办法制杂志任总编辑、经营文化传播公司,持续进行创作。1 9 9 9 年,迁回古城西安,调入陕西省文联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 9 9 7 年,他曾赴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游历创作。退休后,和谷在家乡创办黄堡书院,为振兴家乡鼓与呼。
游子的乡愁最浓烈。和谷无论在故乡,还是在异乡,不论是在古都,还是在沿海,不论是上学,还是工作,甚至是退休,都没有忘记创作,而他作品中的乡愁味最醇美,也最诱人。著名作家秋乡在《人民肯定了他的作品记和谷写〈市长张铁民〉》中写道“:他善写诗与散文,笔墨泼洒在三秦的山水田土之中,有一种舒缓凝重、如同颔首沉思的男子汉一样的气韵。”著名作家朱鸿在《忧郁的和谷》中写道:“他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在他三分之二的作品中,讴歌它,审视它,哀其不富,怒其不活。”张浩文的《把真诚交给心灵和谷散文讨论会综述》里写道:“他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却怀恋古朴的乡村,他立足开放的南方,却怀恋封闭的黄土地,这里闪烁着一种反历史主义的倾向。”无须再多例举,写乡愁是评论家评论和谷创作最大的公约数。和谷创作中的乡愁情节,还明显体现在其著作名称中。他早年出版的《原野集》《野生地》等,大多直接取材家乡的热土和乡俗。中年时出版的《远行人独语》《还乡札记》等,均表现出浓郁的乡愁情节。退休后出版的《归园》等,许多篇章回复往返着故土风物。和谷的许多作品,还直接取材于家乡铜川,《柳公权传》为故乡的历史文化名人树碑立传。《照金往事》再现了2 0 世纪3 0 年代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谷对故乡的深情,抒写乡愁的文字,是浓烈的白酒,让人醉;是清爽的啤酒,让人狂;是醇厚的果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言的石匠安黎
安黎,1 9 6 2 年出生在铜川市耀县麻子村,1 9 8 2 年毕业于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曾任耀县中学语文教师,1 9 8 8 年后在耀县党校、宣传部和文化馆工作。1 9 9 2 年受著名作家贾平凹邀请,调至西安文联任《美文》杂志副主编。据说,当年安黎主动要求从县委宣传部调入文化馆时,有的人很不理解,认为在县委宣传部工作与领导接触的机会多,前途一片光明。而调至文化馆,一没权,二没钱,更没有什么前途,他们不了解安黎。安黎在县文化馆奋力工作,安心创作,发表了许多文学作品,受到文坛瞩目。特别是1 9 9 2 年贾平凹在耀县桃曲坡水库创作《废都》期间,安黎给予了强力支持。
安黎从青年时代立志创作以来,笔耕不辍,已累计在百余种杂志发表六百万余字的作品。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痉挛》《小人物》和《时间的面孔》等、散文集《我是麻子村村民》《别样的发现》《石头发光的地方》和《那些家长》等。看安黎的简介和接受采访的资料才知,他很少提及自己荣获的柳青文学奖和铜川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也很少以自己的作品申报文学奖项,现在获取的奖项,也是多个单位和朋友代为申报的。然而,让人不可忽视的是,他有数十部(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和韩文等,在相应的国家和地区出版,受到广泛关注。
《文艺报》等评论誉安黎为“思想的王国,语言的石匠”。安黎认为思想和艺术,是文学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能被称作经典的作品,常常既是思想的巅峰,也是艺术的巅峰,任何一项的缺失,都会使作品大为失色。语言,属于艺术的范畴。安黎作品的思想是现代的、深遂的,体现了对自由、民主、平等等基本价值的推崇,对人本思想、人道主义的阐释。
西安出版社对安黎著作《石头发光的地方回望耀州》的推荐语:思想,像钻石一样熠熠闪光;语言,像绸缎一样光滑柔韧。许多文友读了这本书后,认为这样的推介是精准的,不存在夸张夸大的成份。安黎写作的精彩语言,体现在他的每本著作里、每篇文章中,甚至在每个标点符号里。由于长年的工作和写作,导致安黎视力不很好,他发在朋友圈的信息,偶尔会有极个别的错别字,他都会改正,并向圈友致歉。如此严谨的人写文章,那必是精益求精的。 □付海贤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黄萍)风景美如画,研学正当时。今年,从五一黄金周开始,药王山景区共迎来约万人研学学生,景区中医药文化研学旅行持...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