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鸡“住上”土窑洞
?在老院子里,郭西平(右二)向驻村干部和村民展示养殖成果。
?扫二维码关注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 杨佳
“咯咯咯……”一声嘹亮的鸡鸣响起,让寒冬中的乡村不再沉寂。1月26日,记者走进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看到这里的老窑洞里住进了一群“新客人”———黑色、白色、花间色……各色各式的散养鸡在已腾空的老宅里挺胸昂头,闲庭信步。
孟姜塬村第一书记雷铜喜介绍说,这是村民郭西平自发建成的养鸡场,建成仅不到半年,产品却十分畅销。
“花色的是芦花鸡,纯黑的是乌鸡。还有纯白的,那是京白蛋鸡。”郭西平介绍说,这些名字听上去就让人很有食欲。“今年存栏2000只,1200只肉鸡卖的只剩下500只,800只蛋鸡为过年期间做准备。”郭西平家的散养鸡大多销往新区,还有很多也已预订给各个单位集体。这些散养鸡还成为村里农家乐的“招牌菜”。
2020年8月,郭西平开办起名为“山里家庭农场”的养鸡场。“去年合作社农产品收益不好,我也一直有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于是就把村合作社131亩桃园承包了过来,还流转了几处老宅基地,专门散养生态鸡。”1982年出生的她,对于建设家乡有着自己的想法。
养什么品种的鸡?郭西平为了这个问题跑遍了周边的养殖场,仔细对比鸡的品种特性,最后选择了芦花、乌鸡、京白蛋鸡和贵妃鸡这些稀有品种。“物以稀为贵嘛。”郭西平发现这些鸡虽然个头不大,但是营养价值高,口感好。
“以前没养过,不懂怎么养。”上网查资料,找专家咨询,记录别人养殖经验,郭西平总算补上了养殖知识。
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刚买回来的2000只小鸡苗,不到半个月就全部“阵亡”了。“夏天气温高,雨水多。简易房里的温度和通风不好控制。”郭西平说多变的气温环境让抵抗力本就弱的小鸡没法适应。不甘心的她又购进800只,结果因为错误的运送方式再次失败。
虽然心痛,但总结经验更重要。“听了专业人士的分析建议后,运送时5、6只一筐,再请专门运送活禽的司机运送。最大程度减少路途上的碰撞挤压。”小鸡们安全抵达,郭西平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
131亩桃园地这时派上了用场,田间的杂草和昆虫成为小鸡的优质口粮。“在田间散养鸡有三个好处:能除草、能上肥,还减少了饲料投入。一亩土地最大承载量大约50只鸡,多了土地无法分解粪便,就会出现土地板结化。”郭西平说。一块地吃完了就赶到另一块上,剩下的吃完了最初那块地上的草就又恢复了。
好生态需循环利用,好方法要因地制宜。
夏季草旺盛,鸡赶到田间养。冬季气温低,鸡放到窑洞养。三座院子将不同品种的鸡区分开来,每座院子都有2到3孔窑洞,夜色降临时,小鸡都自觉进窑洞里,整整齐齐排好位置。“它们晚上看不见,所以天一黑就进去了。”郭西平解释道。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在追求品质生活。只有产品质量好,口碑才会好。”冬天,郭西平提前囤积好玉米,从菜市场回收些青菜、萝卜和菜叶,混合所需营养品加工成饲料。“价格比市场价低一些,回头客很多。”顾客的青睐让郭西平有了更多信心,今年她又预购了5000只,决定把养鸡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当我们知道她要在村上做绿色养殖时,我们驻村工作队员都很振奋。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各方资源,加大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村的山里家庭农场。”雷铜喜说,希望通过发展村上养殖业,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为推动乡村振兴吸纳人才、储备人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段海洲通讯员杨晓娟保居民就业的关键是保企业,保企业的难点是保初创企业。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初创企业带来...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