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铜川市臭氧污染防控的思考及建议
张建政
臭氧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根据其在大气层高度可分为“好的”臭氧和“坏的”臭氧,“好的”臭氧位于大气离地面10到50公里,能够有效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坏的”臭氧位于近地面或对流层,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较高浓度时会对公众健康、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一、铜川市臭氧污染现状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铜川市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指标中,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2015年为67天、2016年160天、2017年123天、2018年140天、2019年133天,截至2020年9月30日126天,从臭氧污染天数来看,呈逐步改善向好趋势,但仍占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多。臭氧年均浓度:2015年为132微克/立方米、2016年170微克/立方米、2017年165微克/立方米、2018年158微克/立方米、2019年168微克/立方米,截至2020年9月30日160微克/立方米,也呈曲折改善趋势,但仍接近优良天二级标准限值。
历年环境监测数据表明,铜川市臭氧污染特征呈现时段提前、频次增加趋势。2017年5月臭氧首次超标,2018、2019年臭氧超标均提前至4月份,2017年、2018年臭氧超标均在8月份结束,而2019年延伸至9月份结束,说明铜川市臭氧污染时段提前并延长,其月均浓度呈单峰型,6、7、8月份达到峰值;分析臭氧污染当天数据变化特征,每天上午9时臭氧浓度快速上升,约13时达到轻度污染浓度限值,在15时到17时期间达到峰值,19时左右开始降低回归正常值,表明每天臭氧浓度呈现规律性变化,科学防控才能减少污染天数。
二、铜川市臭氧污染成因分析
臭氧污染是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太阳光与热作用下,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其氮氧化物主要来自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和植被排放等。1.工业源污染。铜川市133家VOC工业企业中,主要涉及工业涂装、石油化工、家具制造、包装印刷、制药以及电缆等行业。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统计显示,工业源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约为490吨,约占总排放量的12%,由于企业大多使用有机溶剂等含VOCs原辅材料等造成污染源。2.移动源污染。移动源主要指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油品储运销环节污染源。二污普统计数据显示,铜川市移动源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约为1100吨,约占总排放量的27%。其中机动车729吨,约占移动源的66%。铜川市机动车保有量约为14万辆,是导致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较大的主要原因。3.面源污染。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源与生活源。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的使用会产生大量VOCs。生活源产生的VOCs主要来自散煤燃烧、餐饮油烟、沥青道路铺装和建筑涂料与胶粘剂使用。二污普统计数据显示,铜川市生活源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约为1980吨,约占总排放量的49%。沥青中含大量挥发性有机物,在加热、拌和及铺道过程中直接排放,无收集和治理设施,在生活源排放中占比最大。4.气象条件影响臭氧生成。气象数据显示,2020年6月平均气温较2019年6月高1-2℃,高温为大气光化学反应创造了反应条件,促进了臭氧的生成。新区温度较王益区高1.5-2℃,也是造成新区的臭氧天数高于王益区的客观因素。
三、臭氧防控建议
一是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严格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落实无组织排放特别控制要求,指导全市工业企业制定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规程,通过设备与场所密闭、工艺改进、废气有效收集等措施,削减VOCs无组织排放。二是精准管控臭氧污染。加快完善环境空气VOCs监测网,对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新区南部产业园区、王家河工业园区开展大气VOCs组分观测,完善光化学监测网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开展VOCs苏玛罐采样监测、走航监测等,排查突出问题,做到精准管控。三是强化面源污染整治。开展建筑行业涂料、胶粘剂、油漆生产、销售环节质量抽检;合理安排大中型装修、外立面改造、道路画线、沥青铺设等市政工程施工计划、绿化杀虫剂的使用等;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执法检修。四是科学应对臭氧天气。深化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运用“一市一策”精准治霾,实行空气质量“一小时预警应急响应”机制,达到“削峰降频”效果,在臭氧高发时段,分析污染特征,提前发布预警,采取管控措施,遏制臭氧超标。
(作者系铜川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晓帆李由郭颖企业站上云端,工厂实现智能生产,点击手机屏幕轻松办理政务,扫码即可完成点单支付,随时随地手机就能医...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