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巷里有家裁缝店 23年坚守最初的匠人精神

铜川日报 2020-11-15 07:53 大字

本报记者 焦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大家都是习惯淘宝买买买,“裁缝”这个行当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很难再找到他们的身影。

在铜川也只有零星的几家老裁缝店,还依旧坚守着。在王益区光明巷里就有这么一家毫不起眼却“热闹非凡”的裁缝店,这家店门头只有“裁缝”俩字,可能从这条街走过你都会忽略它的存在,但是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手艺好当然也不惧怕门面小!

走进小店,十平米的小屋里堆积着满满的衣服和一些物料,还有几位正在帮忙的顾客。“噜噜噜噜”,54岁的老板王桂芳坐在缝纫机前换线、踩踏板、梭衣,一会儿功夫,一件小了的羽绒服就在王桂芳的巧手下变大了。如果不是王桂芳站起来取东西,你丝毫发现不了她的腿走路是有一点问题的。“年轻的时候,出过一场大车祸,腿骨折后打上了钢板没取出来,现在是二级残疾。”王桂芳轻描淡写道。“别看我这腿不行,可一点也不影响我干活,一点感觉都没有。”王桂芳乐观地说。

上世纪90年代,当时面临下岗的王桂芳愁眉苦脸,在丈夫“没工作就去学裁缝”的随口调侃下,王桂芳真的去学裁缝了,这一学就是四年时间。“学的时间短了经验就少,很多活拿不下。”王桂芳说。

1997年,觉得自己手艺精湛、不论什么活计都难不倒的王桂芳终于“出师”了。她在家附近的光明巷开起了裁缝铺,虽然中间也挪过两次地方,但始终没离开这片区域,多年来也积累了很多老顾客。

“虽然现在人们都喜欢网购,但这家店可从来不缺顾客,熟人的活都排队做不完呢!”在店里给王桂芳帮忙拆衣服的顾客,也是她的好朋友刘女士说。刘女士说,自从前几年偶然间在这做了一次衣服后,渐渐地就和王桂芳成了朋友。“她人热心,当看到有些老头老太太来改衣服没钱,她就不让人家掏。改衣服、裁裤边这种活又麻烦又挣不了几个钱,但她不在乎,做衣服是她的事业,都不是为挣钱了。”

在和顾客的交谈中,我们感受到这家裁缝店“名声远扬”。“改腰围、改长短、改松紧,量身定制衣服,缝棉被、缝枕套,只要是缝缝补补的活,就没有她不会的……”“平布的、莫代尔的、蕾丝的、毛呢的、真丝的,裤子、裙子、大衣、秋衣、棉衣,各种材质、从里到外,只要你能说出你想要的样子,她都能给你做出来,你看我身上这件绿格子外套就是她做的……”“夏天,人们拿着小板凳排队在门口等着王老板量身做绵绸衣服。有一天我们一家四代人坐一起吃饭,仔细一瞧,我们身上都穿着她做的衣服……”“有很多以前住这儿的邻居搬走了,现在还找王老板订做衣服邮寄过去呢……”提起王桂芳的手艺和她在这个片区的影响力,店里顾客的夸赞声滔滔不绝。

“做衣服、改衣服要注重整体效果,更要确保在做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的用心把控,从拆线、测量、确认、裁剪、缝纫、锁边……我要对每件衣服负责。”王桂芳说。正是因为她对待每一件衣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匠心,她的小店才能在二十多年始终顾客盈门,虏获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在这个小小的工作间,王桂芳用手中长短各异的线头,拼凑出一件件美丽的衣裳,让来这里的顾客都能满意而归。无论做什么,做到高深处,就是一种学问,哪怕是做衣服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手工匠人并不只是在做衣服,更多的时候是在传播一种情感,传递一点温度,表达一种愿望,因为缝缝补补的是物件儿,也是生活。

新闻推荐

铜川声威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荣获第五批绿色工厂称号

本报讯(记者郭璇)近期,国家工信部发布第五批绿色制造名单,经申报单位自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评估...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