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区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铜川日报 2020-06-16 07:32 大字

本报讯(记者 李阳 通讯员 田静)近年来,王益区中医药工作紧紧围绕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方法,从夯实服务基础、促进产业发展、强化人才培养、发挥特色优势、传承人文精神等方面进行重点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了群众的就医满意度。

筑牢“服务网”,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基础。该区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为契机,不断完善市中医医院为主体,乡镇、社区、村级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延伸的多层次中医药服务体系。目前,辖区内有市级中医医院1所;民营中医医院(包含中西医结合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4家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家均已建成孙思邈中医堂,每家中医堂都配备1名以上中医类别医师,且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服务;标准化村卫生室37家,能够开展4种以上的中医药服务技术的有24家,且基层百姓看病首选神灯、火罐、艾灸盒、刮痧板、煎药陶罐等中医理疗设备均已配备,很好地满足了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编织“保障网”,促进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根据《铜川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区政府制定了《铜川市王益区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做大做强全区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奋斗目标。扩大种植面积,不断壮大种植规模;扶持一批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黄芩、党参、柴胡、瓜蒌等道地药材种植。加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关联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的对接联系,积极宣传该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与中医药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依托区位优势,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巩固和提升“陕西省医养结合示范基地”示范作用,结合医联体建设、对口帮扶体系建设等大力推进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建设。

注重“传帮带”,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该区不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扩大中医药人才招考比例,近年来,该区在基层招考专业技术人员时,扩大中医药人才招考比例,强化实用性人才的引进。持续推广适宜技术应用,2017年该区以中医药“创先”为契机,先后投资30余万元,完成区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建设,每年开展不少于2期的适宜技术培训班,连续3年培训人数达300余人次。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积极选派中医药业务骨干参加全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全市“西医师学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北京中医药大学业务骨干培训等中省市长期人才培训项目,不断提升现有中医药人才业务水平。

主打“特色牌”,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优势。该区依托“陕西省医养结合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将中医药康复理疗融入“医养结合”新模式,打造健康服务新亮点。陕西省医养结合示范基地(金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3+3+N(6)”机构养老模式:“3”即医疗、康复、养老三区;“3”即亚健康、慢病、危重病人三个层次;“6”即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六时段,针对老年人特殊体质,将每天分为6个时段进行中医调理、药膳、膏方进补、配送颗粒药饮、运动调摄、保健养生、中药足浴、康复理疗(针灸、推拿、拔罐、敷贴、艾灸)。近年来,接近20000人受益,该区也将紧抓国家推行“医养结合”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优势。

提升“软实力”,传承中医药人文主义精神。中医文化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该区通过不断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传承中医药人文主义精神。一是打造中医药文化主阵地,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2016年底,全区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孙思邈中医堂建设全覆盖,古色古韵、典雅大方的建筑装饰、中医特色的诊疗区域、中医养生知识宣传栏等,处处能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浓厚氛围。二是利用多种途径,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中医药法》大型宣传活动、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四进”活动、服务百姓健康义诊活动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三是打造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加大对中医药知识的科普。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架、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读本、中医健康教育宣传册、中医治未病丛书等,多方位宣传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新闻推荐

铜川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 切实做好6月15日至17日强降水过程防汛应对工作

本报讯(记者段海洲)6月14日,铜川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区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新区管委会,市防...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