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博物馆

铜川日报 2020-06-10 07:06 大字

郑文杰

最近有件满心欢喜的事情,兔子般在心里跳脱。——我家对面巍巍然立起一座大型博物馆,博物馆之于我不再需要“云游”,而一变为烟火气十足的“串门”。

孟母三迁,也要辛苦找一块文华之地,我倒好,博物馆竟主动择我为邻。如此厚爱,足见我与博物馆的缘分匪浅。爱好历史和考古的缘故,挚爱博物馆。去一座城市,当地的博物馆都是必去的,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成都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北京的国家历史博物馆……都曾留下我徘徊的身影,小众如中国古钱币博物馆、秦汉瓦当博物馆也定要费尽周折,一探究竟。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身居周秦汉唐故地,怎能丢掉近水楼台的地利?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馆、碑林博物馆,以至于西汉十二陵、唐代十八陵这样的露天“博物馆”,也大多容留过我踟蹰的脚步。

西晋张华撰《博物志》,分类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等,是我国最早的博物类书籍,诠释了“博物”的本义,“博观万物而约取,筑馆以藏之”,我想这大概也算是博物馆的初衷与宏旨。徜徉在博物馆中我的身体是充盈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绪是飘飞的,陶醉于历史的烟云在眼前聚散,文化的珍藏在指尖游走,穿行其间,上下千载、纵横万里的经纬线在头脑中变幻交织,铁马秋风、烟柳繁华的盛衰图在脚下移步换景,时空的推移如悬泉飞瀑般激越地流淌,为内心注入阵阵清凉。

眼前的这座铜川博物馆与那些大都会的博物馆相比丝毫不显平庸。馆藏6000余件的珍贵文物,荟萃着本地历代文物精品,积淀着城市灿烂文化底蕴,书写着一座城市远古到中古,古典到现代,高潮迭起、荡气回肠的城市发展史,不啻为铜川金色的历史文化会客厅。新石器时代人面纹彩陶葫芦瓶,秦代宜春壶,隋代张善愿造观音像,唐代三彩天王俑、散点式宝相花纹铜镜等无一不是海内奇珍、国家宝藏。特别是丁家沟铜器窖藏出土的西周殷簋足可以说是铜川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器身刻有82字铭文,记录了“殷”获周王委任,继承祖辈职务守护东部边境。反映了自西周建立后,为了保卫关中腹地周原与沣镐免受周边游牧民族入侵,周王室依托地势在关中外围的铜川耀州等地设置军事防区的史实。“殷”祖孙三代人驻守于此,繁衍生息,便是这一家族执行周王室军事部署,扎根边疆献身国防的产物。这件殷簋不仅见证了铜川在华夏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启迪着这里的人民传承爱国奉献精神,为新时代建功立业。这样的国宝不一而足,它们将以其丰富的内涵精彩讲述铜川传奇的过往,铸就铜川博物馆辉煌的未来。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铜川博物馆不仅内涵丰富、包罗万象,而且博物馆建筑造型独具匠心,可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独特的巨幅风动幕墙由11万件金属片组成,据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风动幕墙建筑。不同的时间、视角、心境,都可以展现其不一样的艺术魅力。远观吴带当风,近看曹衣出水。白日里,波光粼粼如一池春水。夜幕下,星辉点点似一帘幽梦。蓦然间,深秋帘幕千家雨。倾耳听,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的博物馆建筑样式,将古典与现代、人文与科技完美融合,注定成为一时令参观者叹为观止的经典。

从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城的缪斯神庙到大英博物馆,从中国最早的孔庙到晚清状元张謇创建的南通博物苑。人类以万物灵长的智慧,迸发出无比灿烂的文明之光,一边披荆斩棘前行,一边一步三回首,将先人遗留下的吉光片羽视若珍宝,传诸后人,于是博物馆这一集收藏、展览、保护人类文明成果于一体的宝库一步步丰盈起来。印第安人有句谚语:“请放慢你的脚步,让灵魂跟上来。”毋庸置疑,博物馆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人增长见识、陶冶性情的好去处。

新闻推荐

铜川市实现村(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全覆盖

本报讯(通讯员拓文权)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完善“枫桥...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