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的汗水和收获 记印台区农技中心农艺师赵树良
初春的清晨,乍暖还寒,寂静的原野还没有完全褪去冬装。绿绿的麦田里,一个人时而俯下身子仔细观察,时而在本子上认真记载,他专注的神情仿佛忘记了袭来的阵阵凉意。这个人就是赵树良,印台区农技中心植保站站长,他正在调查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自1991年从农业院校毕业后,赵树良就一直在基层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二十多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任劳任怨。不管春夏秋冬、寒风酷暑,在麦田、果园、印台的沟沟岭岭,总能见到他辛劳的身影。从青年到中年,岁月在他的额头和眉梢上刻满皱纹,他一如既往地深爱着这份事业。他的书柜中,一摞摞的获奖证书,就是他几十年辛勤工作的见证。在印台区农技中心,他主要负责植保和小麦育种工作,每天都是忙忙碌碌。近些年,他大力推广苹果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推广绿色农药和高效药械的使用,改良传统的施药习惯。过去农户喷药,认为药液顺着叶片往下流才好,既浪费又造成污染。他通过试验示范,得出在雾化程度高的情况下,叶面湿润在70%-80%就能达到最佳效果。通过宣传和推广,一亩果园的药液使用量由过去的200公斤下降到现在的120公斤,仅此一项,农药使用量就降低了三分之一,全区30万亩果园,每年就可减少农药用量50余吨,绿色防控成效显著。
赵树良在工作中吃苦耐劳,而且严谨。单位承担的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新品种试验、省渭北旱地小麦新品种试验、国家苹果病虫害综合危害损失等试验,都由他负责实施。从试验的前期规划、田间管理,到最后的收获计产,每一个环节他都躬身力行,一丝不苟,确保每个试验成功,试验点多次受到主持单位的表彰。他参与选育了铜麦5号、铜麦6号旱地小麦新品种并通过省级和国家审定,铜麦5号获得铜川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铜麦6号获得铜川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选育的铜麦9号(暂定名)和铜麦11号(暂定名)正在参加陕西省小麦区域试验,在参试的组别中均表现良好。荣誉来自汗水,也来自毅力。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他经常顶着炎炎烈日,蹲在麦田专心致志地选穗、去雄、授粉、观察、记载,胳膊和脊背被太阳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汗水能湿透毛巾,但他说:“只要能出成果,内心就是高兴的,什么苦都忘了。”他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坚定信念和坚强毅力的人。良种还需良法,针对铜麦系列小麦品种,经过多年对播期、播种量、施肥量和病虫防治的试验示范,制定出了铜麦系列品种配套集成技术,经推广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小麦单产。2015年在铜麦6号示范田经省农业厅组织专家现场实收,亩产达676.09公斤,创陕西省旱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此项技术获得省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2018年,驻村帮扶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由于驻村条件艰苦,责任重大,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看到这种情况,赵树良自告奋勇担任印台区陈炉镇上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一职。在驻村帮扶期间,他坚守岗位,认真履职,尽心尽力地做好脱贫攻坚每项工作。他依靠自己强硬的专业知识,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花椒管理技术指导,针对不同季节进行干杂果管理技术培训,让农户现学现用。他待人和善,农户有什么问题也都喜欢请教他,亲切地称他老赵或赵老师。在他当驻村工作队队长的两年间,村上花椒种植面积由原来的700多亩发展到1500多亩,人均达到1.5亩。
赵树良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上却不怎么讲究。吃饭时,只要有一碗面或两个夹菜的馒头就能对付。他说自己经常在田间地头行走,一身土半身泥,好衣服也穿不得。他媳妇也说,给他买个好衣服、好皮鞋,下乡也不知道换,水里泥里的去,把皮鞋当胶鞋穿。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低调谦和,甘于奉献,不计名利。从事植保和育种工作的他,得到了一摞摞烫金的证书,更赢得单位同事和无数农户的口碑。
(杨海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郭苗)为扎实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王益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紧扣任务,强化措施,积极做好“创...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