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区推进水利建设惠民生

铜川日报 2019-12-09 07:40 大字

本报讯(通讯员 杨志刚 梁栋 赵康)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王益区水务局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夯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提升河湖管理水平,扎实开展水利脱贫攻坚,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村安全饮水,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近年来,王益区以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作为主要抓手,把目光从解决群众饮水转向了全面提升群众用水质量,及时对供水设施进行维护,强基础、补短板、再提升。通过加强供水工程日常运行监管和绩效考核,确保辖区内农村供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让群众吃上安全的自来水。在建上再完善,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以让群众吃上安全水为标准,大力争取项目支持,统筹用好维修资金,实行建新补旧工程。王益区累计投入2865万元实施了黄堡东塬、王益北塬、黄堡石坡、黑池塬等供水改扩建工程,巩固提升1.7万人农村群众安全饮水。2013年至2019年全区共落实农村供水维修资金423万元,及时有效处理供水故障,最大限度保证供水工程正常、稳定、高效运行。在管上建机制,建立以区政府分管领导负总责、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各涉农镇办为运行管理责任主体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明确各涉农镇办党委书记负领导责任、行政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辖区内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维护、维修等工作,确保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在用上促成效,该区在管好供水的同时,着眼让群众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避免发生用水矛盾纠纷,逐步将用水户原有机械式水表更换为预付费插卡式水表,推行先付费后用水的管理模式,切实解决用水收费难问题,最终实现管好水、用好水,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深化河湖长制,守护绿水青山。自2017年以来,王益区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源头整治、科教宣传等措施,实现河流水体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逐步实现“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生态河、幸福河。河湖长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制”。明确由区委书记、区长任“总河湖长”,分管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任“副总河湖长”,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河湖巡查员、保洁员、志愿者+河湖警的“3+3+1”工作机制,实行“一河一档”“一河一策”“包河治水”,建设漆水河王益段、小河沟、王家河、大同沟、史家河、红岩沟6条主要河流河湖长责任制。全区各级河湖长共有58名,河湖警长41名,保洁员139名,实现了流域全覆盖、条条河流有河长。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职尽责,定期深入一线巡查检查,现场“下方子”解决问题,河湖乱象得到有效治理。实地调研,集思广益,将河长制与湖长制紧密衔接,印发了《铜川市王益区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实施方案》,明确了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目标,强化了各级河湖长、河湖警长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等,将辖区6条河流、3座水库全部纳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管理模式。

夯实水土保持,促进生态文明。水是生命之源,近年来,王益区水务局以“尊重自然,注重预防,强化治理,打造绿水青山,推进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对标先进典型、拉长优势强项、补齐短板弱项,充分发挥水土保持“防灾减灾、改善生态、支持经济、服务民生”的作用。为解决塬面低洼处群众免受水涝灾害威胁,区上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实施塬面保护工程。通过在塬面雨水聚集区布设涝池,沟坡修建排水工程、栽植水保林和经济林,沟底设置谷坊等,解决了塬面缩减、沟头扩张、雨水汇流成灾等问题,建立了由塬面向河谷的综合性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实现了蓄水保土、固沟保塬。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形成了风景优美、景色秀丽、空气清新、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的自然风光,实现了区域生态良性循环。

新闻推荐

最美“移动人”助力铜川通信业发展

冯宝(右)上门为客户提供服务?马亮(中)正在检修设备?连亚萍(右)为客户办理业务本报记者郭璇陈秀编者按:如今,我们的通讯...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