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蜂蜜

三秦都市报 2019-05-26 02:30 大字

市场上销售的蜂蜜品牌繁多超市内价格低廉的“土蜂蜜”一处养蜂场近日,从“首届中国数字化蜂业高质量发展峰会”上传出一组数据——当今中国,每人年平均蜂蜜消费量为100克到200克;而土耳其每人年平均蜂蜜消费量为2000克;韩国每人年平均蜂蜜消费量为3000克。由此可以看到中国蜂蜜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养蜂业或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然而,如今市场上假蜂蜜泛滥,合成蜜,喂蜜蜂吃糖浆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前曝光的同仁堂蜂蜜造假事件,更是给蜂蜜消费市场重重一击。蜂蜜造假何时休?蜂蜜消费市场怎样才能正本清源,化解“信任危机”?本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揭开“真假蜂蜜”疑云。

“土蜂蜜”藏猫腻购买别贪便宜

“前几天在超市买了两瓶土蜂蜜,一斤只有14.9元,当时觉得真是‘物美价廉’啊……”5月17日,家住西安市经九路的市民曹晓静在刷朋友圈时,看到了一篇《关于土蜂蜜的骗局!看完吓一跳!》的网文后内心不再淡定了。“我会不会买了掺假的蜂蜜?”在反复阅读了该篇网文后,曹晓静了解到,土蜂蜜又称野蜂蜂蜜、中蜂蜂蜜,就是中华蜜蜂采集多种花蜜而成,产量稀缺,山区放养无污染。因为产量不多,价格也相对贵,80元一斤以下买到的土蜂蜜基本上都是“问题蜜”。

“超市卖蜂蜜,光进场费就占了售价的三成以上,再加上促销人工费及包装运输费,扣除利润后,十几元一斤的蜂蜜纯粹成本才仅仅几块钱。”在西安经营一家蜂产品专营店的老板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蜂蜜五花八门,消费者也一时难以分辨真伪。更让消费者头疼的是,目前网售蜂蜜许多都打着“土蜂蜜”“100%原蜜”等旗号,销量远远超过蜂农生产能力。5月21日,记者在某大型网购商城上搜索关键词“土蜂蜜”发现,许多商家宣称自产原蜜或纯正“土蜂蜜”。在一家店铺的促销宣传中,“纯正天然农家自产土蜂蜜惊爆价14元一斤包邮,假蜂蜜赔1万元”的承诺很是吸引眼球;另一家店铺称,“神农架野生土蜂蜜特惠18元一斤,热销45万件”,45万件可是200多吨“土蜂蜜”,这真是销量惊人啊!“纪师蜂蜜园”也称,其所售“纯天然土蜂农家自产成熟槐花蜜”一年可卖出10多吨……其实这些绝大多数都不是真正的土蜂蜜。连日来,三秦都市报记者实地调查了一个号称“返乡创业养土蜂蜜”的微商,结果发现,其销售的高价“土蜂蜜”实际上是从一些蜂农那里收购来的低价蜂蜜,利润空间每斤高达数十元。

蜂蜜牌子多选择遇难题

“蜂蜜牌子挺多,你看看,光这一排货架上就有‘黑蜂塘’‘蜜健源’‘醇香坊’等10多个,我也不知道哪个是信得过的。”5月22日,在西安东郊一家大型超市内,一位正在选购蜂蜜的市民告诉记者,以前看媒体上报道蜂蜜造假很厉害,自己不知道如何鉴别,所以总是担心买到掺假的蜂蜜。记者在西安多家超市调查发现,市场上销售的蜂蜜产品以瓶装为主,大部分产品并未标明成分及含量,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也很难从产品的外观辨别优劣。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成熟蜜很少,大多都是加工后的浓缩蜜,虽然看起来非常浓稠、漂亮,但它最主要的营养成分也就只剩下葡萄糖和果糖了,而最主要的、人体最需要的活性酶已经几乎没有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成熟蜜是指蜜蜂采花蜜后,将其唾腺分泌物装到巢房中,经过酿造、脱水,使含水量降至20%以下,并使双糖充分转化为单糖、葡萄糖和果糖总的含量达70%以上,自然成熟的意蜂蜂蜜通常需要5-7天时间,中蜂蜂蜜需要7-10天时间,才具有真正意义上蜂蜜应具备的营养成分,其标志为蜜蜂用蜂蜡盖住蜜巢,所以成熟蜜又被称为“封盖蜜”。而未成熟蜜是采回不久的花蜜未经充分酿造,大多是一两天取蜜,许多营养物质不全面,叫作“打水蜜”。“‘打水蜜’成本很低,产量高,蜂农薄利多销,卖给大的品牌商加工成浓缩蜜,然后销往市场。这样既能让蜂农收益实现最大化,又能保证品牌商的原料充足,还能保障市场的货源供应。”据知情者透露,这种浓缩蜜并不具备蜂蜜应有的营养价值。

养蜂人对“蜂蜜造假”深恶痛绝

“蜂蜜市场上很混乱,消费者难以买到放心的好蜜。但另一方面,对于我们养蜂人来说也很尴尬,自己辛辛苦苦养蜂酿的蜜却被各种假蜜冲击,到不了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手里……”5月23日,在铜川市陈家山放蜂的刘龙见到记者时坦言,如今市场上出现“劣质蜂蜜驱逐优质蜂蜜”的现象令人忧心不已。

按照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2011)规定,蜂蜜中不得人为掺入其他物质。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然而三秦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受利益驱使,蜂蜜掺假虽屡遭曝光,但无济于事、禁而不止。近日,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发布的蜂蜜比较试验报告显示,在检测的60款蜂蜜中,共有14款蜂蜜检出掺入外源糖,蜂蜜中“掺糖”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蜂蜜造假的手段大体有两种:第一种是用白糖加水和白矾进行熬制,白糖的双糖分子分解成单糖假冒蜂蜜;第二种造假手段是用饴糖、糖浆,或利用粮食作物加工成糖浆(也叫果葡糖浆)充当蜂蜜。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造假分子还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色素等化学物质,不仅损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还有损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刘龙说,用白糖造假蜂蜜是前两年比较流行的做法,现在以粮食发酵做成的果葡糖浆,成为不少黑心商贩造假的原料,然后再往里面放入香精、色素或者其他添加剂,造出假的槐花蜜、荆花蜜等产品,清亮透明,黏稠度较高,外观、口感和真蜂蜜没有多大差异,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即使拿到专业的技术机构也难以发现破绽。

对于蜂蜜造假,正规养蜂人也是深恶痛绝。“每年从2月份起,我们都会沿着云南、四川、陕西、甘肃一带辗转奔波将蜜蜂放飞,遇到天气晴好就能采到蜜,如果碰上一场雨那就几乎‘颗粒无收’,一年下来也就挣个两三万元,都是辛苦钱。”刘龙说,造假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暴利”,让真正的蜂蜜生产和经营者则难以应对,因其生产成本高又饱受假劣产品冲击,无法卖上好价钱,更无利润可赚,迫使越来越多原本正规经营的蜂农也开始掺杂使假应对恶性竞争。

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净化蜂蜜消费市场

“中国的蜂业可谓是小产业大民生、小蜜蜂大生态、小食品大健康。中国的蜂业初加工直接年产值100亿-200亿,深加工1000亿,但是影响30多万蜂农的就业,产业链也很长,对生态环保的作用至关重要。”在5月18日举行的首届中国数字化蜂业高质量发展峰会上,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说,中国当下的人均年销售蜂蜜产品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接近5-10倍,蜂产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蜂群总数已达到920万群,成为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在全球流通市场上,25%的蜂蜜与90%的蜂王浆都产自于中国。“甜蜜事业”虽然前景美丽,但甜蜜的烦恼也一直存在。那么,如何有效遏制蜂蜜造假,净化蜂蜜消费市场,如何从“养蜂大国”向“养蜂强国”迈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酿出好蜂蜜,就离不开安全的蜜源地、好的蜜蜂和好的养蜂人。另外,蜂蜜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中国蜂产品协会负责人认为,要吸引消费者,企业自身要树立品牌意识,要以龙头企业牵引,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带动更多的蜂农发展生产。要注重精深加工,加快蜂蜜及蜂胶、蜂王浆等高附加值蜂产品开发,提高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

“相关部门应对蜂产品市场的现状予以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强有力的解决措施。希望国家尽快修改蜂蜜等蜂产品标准,以真正能代表蜂蜜天然成分的指标为依据,强化质检及监管力度,建立蜂产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名业内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建立“蜂产品市场专项整顿治理”长效机制,由质检、工商、经贸、农牧等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和欺行霸市不法行为,在积极引导消费的同时,全面净化和规范蜂产品市场。

文/图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铜川市第二届美德少年颁奖典礼举行 常雅玲刘丽邓亚丽王润民出席

本报讯(记者赵盼)5月24日,铜川市第二届美德少年颁奖典礼在新区举行。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常雅玲,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丽,...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