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回望那一场颗粒归仓的农事 张耀锋

华商报 2017-07-26 01:38 大字

插图/张永文

一早打电话给父亲,心里惦记起家里的几亩薄田来。

走出故土近十余年间,已不曾在农忙时节回乡了。回想20几年前,乡下的夏收场面可谓一派热气欢腾。时令芒种,清润的季风从东部的高塬顺着地势一路西下,抚漫在家乡那片平坦的腹地间,旷野洼地,麦浪的翻涌里呈现着丰收的景象。

夏收是一场与天象抢时的持续劳作,农人们大都齐家上阵,仅留下成年的女儿或精神矍铄的老人照看门户、料理饮食。外出的人则带足了干粮和水,从早至晚地忙活在田间与麦场。那段年月,精良的收割机械尚未普及,大都依靠人力,除了最惯使的镰刀,农户们最常用的是一种被称作钐麦杆子的农具。它的前端夹带长约一米的刀片,后方是竹条编成的网兜;一手把持手柄,一手拉拽牵绳,全凭臂力与技巧,在有节律的一进一挥之间,麦秆就被齐茬割进了网兜。收割、拉耙、扎捆、装车、拉运,热火朝天,农民们像极了搏击在金色海洋里的泳者;三轮四轮的拖拉机来往不断地穿行在乡路之间,将新收的麦秆源源不断地运回村头的场地里,那头忙着收割,这头已堆起了连片的麦垛。

麦秆进了麦场,接下来便是一系列讲究程序的操作。天气若晴好,一大早就要开始摊场晾晒,需用麦钗将麦秆挑散扶直,并紧凑地摊立开来。竖起的麦秆有了间隙,便于湿气更快地散发,经过半日的日烤风干,待近饷午后就可以碾场了。碾压全是农机上阵,机子的后方拖拽着有上百斤重的碌碡(石碾)反复碾压近一个钟头,直至麦粒完全脱落。碾完后的麦秆扁平柔软,完结了它托举食粮的使命,堆成麦垛,继而成为入冬后农家灶前烧坑的取材。碾好的麦穗需待一场顺风,借着风向一人轻扬,一人扫去浮穗,在农家人一锨锨的舞动里,黄灿灿的麦粒就扰成了堆。村上的麦场上下连片,一整天里拖拉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常常要忙至入夜,户户就都架起了灯,整个村头就笼在了灯光的通亮里。忙歇之余,大人们聚在场头兴致地谈论一季的收成,住在场头的大婶端来了清亮的绿豆汤,笑着招呼忙碌了一天的乡亲,我躺进麦垛,看着灯下翩舞的飞蛾,在漫着凉风的夏夜里渐渐浅睡了。

社会的快速变革总会伴随着物象的消失。多年后,这片干涸的土地再也无力挽留后辈人途向远志的脚步。人在纷纷出走,沟畔偏坡的地几近荒芜,大部分农户仅保留着塬顶上较为平坦的几亩口粮地。旧时用作晾晒碾打的场地殷勤的人家翻垦后种上了秋物,只有那些被遗落在荒草堆里的石碌碡仍旧默默地躺在那里,依俙见证着那些曾经的欢腾年月。

听父亲说,塬上那三四亩地叫辆收割机用不了半晌就能收完,麦粒直接装车,拉回后在门前的水泥路面上晾晒几日即可;田间脱粒后的麦秆捡拉些回去备用,剩下的有专人收购。听罢父亲的话,我在电话里轻轻哦了一声。机械化的快捷使得耕种收播便利而高效,省了人力,去了繁劳的过程,留守的父辈们该是轻松了很多的。

曾经,那是怎样的一幅波澜壮阔的乡村生活画卷啊!而今,淡在了记忆里。(作者系铜川市王益区作协会员)

新闻推荐

多部门联合进行食品安全检查 保障陈炉古镇“舌尖”安全

华商报讯(记者侯建通讯员李楠)为确保景区餐桌安全,7月21日,铜川市公安局印台分局陈炉派出所联合辖区食药所采取多项措施做好食品安全检查工作,维护陈炉古镇景区和谐稳定和群众及游客“舌尖”安全。当...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