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桃树的前世今生
桃子熟了
美丽的孟姜塬村是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的故里。孟姜女传说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并不多见的历史文化现象,也给孟姜塬村沉淀了独有的文化情愫。一棵桃树的前世今生在这片土地深情演绎,一个传说撬动了乡村发展的新模式,孟姜塬人让民间故事文化与桃树经济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棵桃树的前世今生
一棵桃树如何激活桃树经济的一池春水?孟姜塬村给出了“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致富”的答案。让桃田变身桃工厂,从单一的卖桃到桃产业,再到赏桃花、桃文化,不断延长产业链,联动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实现了桃树经济的多元化。
注入新科技 蜜桃成品牌
生产优质农产品,孟姜塬人很攒劲。科学管理、生态化种植,乡亲们打造了一个响亮的桃品牌——孟姜红。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了孟姜塬村种植桃树的金钥匙。“孟姜塬的桃甜有两个原因,一是地势东南北高西边低,光照充分,整个桃身都能被阳光照射;二是孟姜塬每公斤土壤钾含量400-450毫克,钾元素的多少是决定水果甜度的主要原因之一。”种桃大户石泳骄傲地介绍。
除了先天优势,美味香甜的孟姜塬甜桃也离不开科学管理。孟姜塬村常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果树研究所合作,果树专家经常指导桃农如何科学高效地剪枝、施肥、管理。科技带动了土壤改良、优等品种推广、新型务作方法的引进,让长出来的桃子更加鲜美诱人。
“从前种桃都是靠天吃饭,果子的商品率上不去,现如今有了科学的管理,桃子的商品率达到了50%—60%,甜度能够达到13-20度,远远高于市场售卖的其他品种。科学修剪、太阳能杀虫灯的使用、施用内蒙古运来的羊粪……让桃子品质不断提升。很多人认准了孟姜塬的甜桃,桃子熟得没有卖得快,也卖上了好价钱。”桃农颜存宁感慨。
销售新模式 蜜桃富乡亲
从提篮叫卖到订单式销售,从论斤卖到论个卖,从实体销售到蜜桃“触电”……销售模式的转变折射出了孟姜塬甜桃的好品质和食客对桃子的认可。
全村5000亩土地,3000多亩都种植桃树,种桃成了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桃农郭军峰家种13亩桃,种桃27年,他说:“从前骑着自行车,带着笼在市场上叫卖,一斤2-3块钱,现如今都是一盒盒卖,品质特别好的桃算下来一个卖30块钱,有的还在网上卖,远销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我现在一亩地能收入一万元。”
因桃兴村,因桃富农。很多乡亲都盖上了新房,家里买了小车,2016年全村仅鲜桃一项收入达2600万元,桃树成了孟姜塬人致富的摇钱树。
主打文化牌乡村旅游添活力
孟姜塬村是孟姜女故里,这里有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传说,翠峰环抱,风景优美,桃树遍野。
“这些年,我们每年都办桃花节、相亲大会、桃王比赛、桃花诗会等活动,初衷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孟姜塬的孟姜女文化,帮助果农售桃。”该村村委会委员石喜全告诉记者,深挖桃文化和孟姜女传说带来的联动效益很大,游客很多,农民的土特产卖得好,也带动了村上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村子逐渐由农业型向旅游型转型发展。
孟姜塬发展的蓝图如何描绘?从单一的卖桃到卖风景、卖文化,孟姜塬美丽乡村的建设在不断推进,农民收入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加。
“现如今,王益区正在村上打造‘姜女故里·秦人村落\’风景区,不断带动乡村旅游,让乡亲们端上旅游金饭碗。”驻村党建指导员李哲说,让村子以孟姜红桃为主业,深挖桃文化和孟姜女文化,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实现村子小而美、美而特,有文化底蕴,有经济支撑。
孟姜塬村正在打造美丽乡村游,一棵桃树、一个传说撬动了乡村发展的新模式,映射了村民的甜蜜生活。(本报记者 刘晓帆 郭颖/文 安晓卫 韩伟/图)
新闻推荐
连日来,持续高温不下。为缓解司乘人员夏日行车途中的疲劳,降低中暑情况的发生,西延高速铜川管理所川口收费站在各站点都设置了便民服务台,免费为过往的司乘人员提供降温饮品,以及风油精、花露水、藿香...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