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今日体育> 正文

“双奥”交警于家骥:日均工作近20小时调度“冰立方”交通

新京报 2022-02-19 01:21 大字

工作中的“冰立方”交通经理于家骥。北京市交管局供图于家骥在国家游泳中心交通指挥所工作。北京市交管局供图

2月17日,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交通经理于家骥5时30分就到达了场馆,与各部门工作人员召开例行会议、对进场车辆交通指挥疏导。这是他来到“冰立方”的第454天,类似的工作每天都在重复着。

5时至次日凌晨1时是于家骥的工作时间,他需要根据每天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交通方案,15条班车线路、入场人员4000余人都在等待于家骥指挥疏导,他的手机屏幕始终亮着,电话也几乎没有断过。

在北京冬奥会各个场馆的闭环内,有16名交通经理来自交管部门,北京市交管局朝阳支队东外大队安监宣传民警于家骥就是其中一员。由于经验丰富,59岁临近退休年纪的他承担起了这项任务,被指派来到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担任交通经理参与集中办公工作。

1每天从早5点工作到次日凌晨

“冰立方”的场馆运行时间是早上5点半开始的,此刻,每天首班冬奥班车也将抵达场馆。

作为“冰立方”的交通经理,于家骥从5点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我们需要掌握每趟班车能否准点到达,在路上有无异常。”于家骥说,“冰立方”场馆每天要运行20个小时,出入场馆的其他车辆每天不会少于2000辆。

自2020年7月入驻场馆以来,于家骥的工作时间往往是早5点至晚12时甚至到次日凌晨一两点,制定场馆交通组织、交通运行计划,还要组建团队进行培训,这些都是于家骥的工作,必须做到滴水不漏。车证精准识别、交通运行顺畅、车辆停车有位、交通安全无差错,每项工作都在考验现场调度指挥能力。

场馆交通业务领域主要负责制定场馆交通组织、交通运行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规划交通流线,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难度却远远超出预期。

“就拿工作人员的交通需求来说,原先工作人员就一个驻地,疫情政策调整后,分成9个驻地,接送都得安排合理,得保证大家能够准时到达场馆。”于家骥说,像这样的出行安排必须组织得“滴水不漏”,保证所有人都能够“来得了、送回去、一个不落”。

冬奥赛时,进出场馆的人群有运动员、裁判员、技术官员,冬奥安保大家庭成员等还有场馆运行的工作人员。光工作人员就有36个业务领域,每个领域都可能涉及交通流线问题,在做交通方案时,怎样保证闭环内外流线不重叠、人员不交叉,如何保证庞大的客户群顺畅进出是个不小的挑战。

于家骥带领团队迎难而上,花大量时间和各业务领域的工作人员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工作。比如媒体转播车,细化问题到车辆到达时间、停放区域、驶离时间、车辆用途等,刨根问底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需求。和其他领域的同事碰到,聊天的话题也总是离不开工作。

尽管准备充分,但有时仍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一次,场馆内的设备需要进行紧急调试,多个领域的工作人员接到任务在场内加班,于家骥也要随时了解工作的进度,提前协调、安排车辆,确保分别住在各个酒店的工作人员都能顺利返回。

2流程方案修改上百次动态调整是常态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10月份的测试赛,场馆就分为了闭环和非闭环管理,要求闭环内外人员流线不交叉,减少接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管理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人员行动流线的变化,也要求交通方案进行修改。

闭环管理后,之前的方案显然已经满足不了防疫需要,只能修改。于是,于家骥和团队又废寝忘食地研究,结合防疫政策,重新对方案进行修改,甚至推翻重来。从工作开始以来,在于家骥手中,交通流程方案修改了上百次,一次次完善,不断适应着新的需求。

正式开赛后,每天的交通需求也都在变化着。

他告诉记者,完整制作方案的流程需要考虑行车路线、进出时间、停车地点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运动员车流线是在不断调整变化中的。

关注过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的观众一定会知道,每支参赛队伍都要打好几轮的循环赛,比赛的时间也无法固定,有时还要进行加时赛,因此,交通需求时常出现临时调整的情况。

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也是家常便饭。一次,运动员班车流线在赛前因外部道路环境的影响无法按照之前交通方案运行。眼看比赛就要开始了,于家骥争分夺秒做出了调整,并第一时间通知了相关工作人员,保证了场馆交通流线的安全有序。

“‘冰立方’场馆比较特殊,上午的比赛9时5分开始,下午是2时5分开始,晚上是8时5分开始,有时又会出现加时赛的情况,晚场有一个小时的赛后训练。”对于家骥来说,这些动态调整的情况已经是一种工作的常态,他必须要时刻注意着赛场内外的变化,第一时间收集信息,根据需要去调配相应的班车,等到所有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全部离场才能给一天的工作画上“句号”,此时常常已经到了凌晨一点。

3再次参与奥运安保成为团队“定海神针”

北京冬奥会的冰壶比赛是比赛跨度最长的一个项目,从2月2日开赛到2月20日闭幕都有比赛进行,经过短暂的休整过后,这里还将迎来冬残奥会的比赛,于家骥的任务仍将继续。

作为参加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安保工作的“元老”,于家骥自然也成为了团队中的“定海神针”。从制定交通运行计划、风险评估方案、场馆内车场车位设置,到交通流线设计、场馆及停车场内部标线施划和标识牌安装处处都亲力亲为,有他在,团队成员也感觉更踏实。

用他自己的话说,“从警生涯有幸参加两次奥运安保,是多么难得而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把工作做到圆满!”

于家骥告诉记者,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保障时,自己感受最多的是兴奋、激动和自豪,这次冬奥会自己又在第一线,更觉得肩上担负起了沉重的责任,必须要把准备做充分,不能有任何闪失。

新京报记者裴剑飞

新闻推荐

北京冬奥会的“东北含量”有多高?

全民看冬奥,出圈的不仅有冰雪运动员们的飒爽英姿和精彩表现,还有被网友们笑称为“北京冬奥第三官方语言”的东北话。从凌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