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道速滑裁判为何总“抢镜”
随着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决赛结束,本届冬奥会的短道速滑比赛也全部结束。精彩的比赛让人看得心跳加速,而不断出现的判罚也让人跟着揪心,场边的裁判也一度因此成为焦点。
那么,为什么短道速滑判罚这么多?裁判又如此“抢镜”呢?所谓“这裁判能处”“队伍有宿怨”“东道主利好”等等,都不是正确解释。真正的原因,主要是这三个。
竞赛刺激 难免身体接触
短道速滑本身是一项场面刺激、快节奏、令人热血沸腾的冰上比赛。从竞赛本身来说,短道速滑有着冰道较短、滑行速度快、多人在同一个跑道滑行等特点。更重要的是,按照赛制,在有限的场地空间里,短道速滑允许运动员在滑行中可以随意穿插。紧张激烈的比赛一旦开始,各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发生身体上的某些接触,就在所难免。
特别是在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赛场上,各运动员为了成绩和名次,也一定会更为“拼命”。不过,即使赛制允许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有身体接触,但以推挤、冲撞、脱离滑道、降速、踢人等方式阻碍和干扰其他运动员前进的,都将被视为犯规。这从竞赛本身的特点解释了,为什么短道速滑的赛场上,身体接触难免、裁判介入等情形会比较多。
裁判监督 借助先进技术
第二个原因,短道速滑裁判之所以会屡屡介入判罚,并不是看心情或者其他什么“偏袒”理由,而是因为技术层面的完善和公平竞赛的需要。
从1992年短道速滑正式列入冬奥会项目至今,短道速滑终于“三十而立”。这三十年,短道速滑在竞赛特征、选手装备提升等基础上,为了保证公平竞赛,技术层面的提升也越来越完备。
如今的短道速滑比赛,共有4位裁判共同监督保障比赛。冰上主要裁判就有3位,分别是冰场正中间的主裁,以及弯道内侧的两位副裁。此外,还有一位专门负责录像回放的副裁。而录像回放之所以能够完美呈现,是因为如今的短道速滑比赛场馆中,拥有360°无死角的摄像机,两个直线方向上方有固定摄像头,此外还有一个实时跟随滑行的摄像机……
“技术完善+裁判监督”,带来的不仅是比赛精彩画面的珍贵记录和回放,更能清晰记录每一个比赛细节,把好公平竞赛的大门。
规则细化 更多犯规现原形
此外,短道速滑裁判出现频率很高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规则的日益细化规范。
“冬奥会四年一届,很多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观众可能是不了解的。”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中国队成员张会说。
2018年平昌冬奥会后,国际滑联就对以往相对粗糙的规则进一步细化,甚至在短道速滑比赛中加入了红黄牌。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次冬奥会上犯规极多的一个原因。
根据国际滑联的相关规则,短道速滑比赛中,有几种情况会被判罚犯规。一是脱轨,二是阻挡,三是协助犯规,四是蹬踢冰刀。其中,阻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犯规。值得一提的是,短道速滑项目的规则一直在变动和发展之中。2020年,国际滑联还正式推出了统一的修订版判罚手册,对很多细节进行了修订。其中选手的犯规动作都有相关判罚代码,极大提高了比赛透明度。
了解了以上三个重要原因就能看到,短道速滑比赛之所以裁判“出镜率高”,本身是因为竞赛特征、技术保障和规则细化完善等的综合结果。而绝不是一些人所说的“裁判能处”“队伍有宿怨”“东道主利好”等等。这样的论调,不仅是子虚乌有、自我“脑补”,更是不知规则、不负责任。
新闻推荐
原创也之新周刊在今早的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上,备受关注的谷爱凌再次轻盈起飞,以第一跳93.75分,第二跳95.5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