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家乡 情满关山 ——访回族诗人、作家毛菁文先生

天水晚报 2018-08-16 11:35 大字

多才已在少年时

□本报记者 马 楠

毛菁文幼年时便兴趣广泛,对文学和艺术尤为喜爱。在他记忆中,最早接触的乐器是笛子。读书时,毛菁文偶然看到自己的老师在课余时间吹笛,轻快脆朗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他,让他无法移开脚步。带着对老师的羡慕,回到家后,毛菁文立刻买来工具书,从零基础一点点学起来。

或许是对于乐器有着天赋,毛菁文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学成才,并且吹奏水平还不错。毛菁文便也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艺术之路。上中学时,毛菁文是学校文工团的主力,既担任笛子伴奏和独奏,又进行音乐创作,后又被张家川县业余文工团抽调去进行演出排练。在专业团队里浓厚的音乐氛围熏陶下,毛菁文的艺术水准更上了一层楼。

1979年,毛菁文进入张家川县文化局工作,此时他又燃起了对文学的热爱。1988年和1993年,他分别出版了两部诗集《陇南秋色》和《横笛》,在此期间,他的单篇文学作品也先后在国内获奖20余次。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毛菁文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作品,已在国内70多家杂志刊物上发表,他的组诗《西南诗草》获甘肃省庆祝建国60周年民族文学评奖三等奖,组诗《情歌悠悠》入选庆祝建国60周年全省筛选出的《甘肃的诗》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毛菁文夜夜伏案的付出和努力,陪伴着他的是一盏彻夜亮着的台灯。这盏台灯见证了他灵感迸发时的激动与欣喜,也见证了他苦思冥想的沮丧与纠结……即便是退休以后,毛菁文仍保持着这种对于创作的热情与执着。

艺术无疑是相通的。毛老先生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他的书法造诣也是令人赞叹的。2010年,他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选杰出书画艺术家最高荣誉成就奖”,他的书法作品曾在北京、广州、波兰、日本等地巡回展出,有专家评价他的作品“气韵淋漓、飞驰有度、激情内敛、似欲迸发!”他的书法作品多取自中国古典诗词或古典文学中的诗句,这与他丰厚的文学底蕴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张家川人,毛菁文一直对家乡的“花儿”情有独钟,而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将家乡的“花儿”进行收集、整理并传承下去,一直是他的心愿。

在文化局工作期间,毛菁文受领导的指派去收集整理当地民歌,这是毛菁文梦寐以求的机会。于是,毛菁文开始每天走街串巷,穿梭在田间地头,深入当时的17个公社、200多个大队进行搜集整理。在这期间,他经常遇到被人冷漠对待,不予配合的情况,可他并不死心,仍然一趟趟地往乡间跑。按照毛菁文的话说,他当时历尽了千辛万苦,硬是从故乡的山山水水、旮旮旯旯和近百名“花儿”传唱者口中,抠出了50首张家川“花儿”,再经过数个通宵达旦的刻写和油印,《张家川民歌50首》历时半年终于整理成册。也是在这50首民歌的基础上,张家川县申报的“花儿”于2014年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家乡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那时虽然辛苦,但这样的经历却让我受益终身,为我今后创作‘花儿\’歌曲开了好头。正是因为受到最原生态的花儿的熏陶,我创作出的‘花儿\’才能带有浓郁的张家川民歌风格。”谈起那段苦并快乐着的日子,毛菁文很是感慨。之后,毛菁文便在“花儿”的创作之路上不断突破,先后创作了《百里运肥》《关山情》《河里的石头翻三番》《白葡萄》等传唱度颇高的张家川特色“花儿”作品。其中《百里运肥》还由甘肃省推荐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好音乐”频道中多次播出,收获好评如潮。

从开始创作“花儿”作品到现在,毛菁文前前后后共创作了100余首“花儿”歌曲。他将民间最原始、最淳朴的“花儿”加以整理和改编再创作,让民歌的曲风变得更加朗朗上口,歌词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生活化。他创作的曲目多由张家川本地歌手演唱,他们参加国内大大小小的比赛,将张家川的“花儿”传唱到了五湖四海,还获奖无数,《河里的石头翻三番》更是荣获了第十五届中国西部民歌歌会铜奖。

毛菁文生长在关山脚下。曾有人这样评价他:“毛菁文先生有关山一样的坚毅、豪迈和苍凉,也有关山一样的激情、热烈和奔放。”在时间简短的采访中,记者也更多地看到了毛菁文对于家乡的情怀与坚守。

2017年,天水市首部红色题材电影《小儿锦》拍摄完毕并成功放映,这部电影以张家川县革命党人沈遐熙同志为原型,表现了张家川地下斗争错综复杂、回汉儿女团结奋斗,血洒关山、硝烟滚滚、英勇悲壮的感人场面。而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关山浩歌》正是由毛菁文创作的。为了剧情的需要,毛菁文既用了清纯优美的张家川“花儿”风,又用血与火的色彩去表现地下斗争,他采用了自己曾搜集到的民歌《五月更》作为《关山浩歌》的基调和风格,并做了部分改写与发展,采用合唱、男女轮唱的形式,表现战争场面的浩大与雄伟。在数月的创作后,《关山浩歌》与观众见面,在《小儿锦》的首映仪式上,这首歌响起时,激荡人心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声,让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浓浓关山情,道不尽对家乡的眷恋,2010年,毛菁文创作的大型领唱、合唱作品《关山情》问世,从歌词到编曲无不诉说着家乡的深情。说起《关山情》的创作过程,毛菁文笑言自己是“拿得起放不下”,灵感来时,他便整天坐在书房里,任谁都无法打扰,经常凌晨两三点给女儿女婿打电话,哼唱他觉得不错的部分曲子,让家人提意见,并在一次次肯定、否定中循环。这个作品历时一年终于创作完成,用家人的话说,毛菁文那段时间食不安寝不寐,甚至都脱了相,可拿着最后成型的作品,他开心得像个孩子。他有些激动地说:“当时我拿着最后完成的《关山情》一遍遍哼唱,不知不觉竟泪流满面,我把《关山情》唱给亲戚朋友听,他们也都很感动。”

已经退休13年的毛菁文,在创作的道路上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而他的创作之路还在继续,目前,他还有几首作品正在酝酿准备当中。这位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老人心中似乎永远燃烧着一团火焰,那是他对故乡的深情,也是对故乡非遗保护与弘扬的责任,这团火焰永不会熄灭。

■■■

在张家川县提起毛菁文的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他年近70,身板健朗,一身得体的休闲装映衬着掩饰不住的艺术家的气息。尤其是当他哼唱起家乡的歌曲时,洪亮高亢的歌声中,他仿佛一下又回到了青年时代。这位张家川县的文化名人毛菁文,是一位创作了无数优秀“花儿”作品的词曲作者。

■毛菁文老人的家宽敞整洁,客厅墙壁上的书法作品也都出自他本人之手。阳台一隅单独辟出一间小屋,是他的书房,他的作品大多时候都是在这间书房内完成的。从乐器到写作再到书法,毛菁文都能信手拈来。

心在家乡的民歌里

情满关山永不老

△毛菁文先生出版的作品

新闻推荐

张家川县举办第二届朗诵比赛

本报讯【记者陈娟】7月26日,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县教体局主办的第二届朗诵比赛开幕。比赛现场,...

张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