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羊皮贩子”的文化修行

天水日报 2018-05-14 12:13 大字

他是一个商人,做皮毛生意起家,把天水洋芋卖到了马来西亚;他是一个文人,由其个人出资组织举办的“关山文学笔会”,从1998年至今已举办四届,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学品牌之一;他还是一个古陶器收藏家,花尽毕生心血收集各类古陶器,让三万多件陶器在甘肃大地有了家……

今春,在天水市举办的第一届天水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上,一幅承载着关陇古道厚重历史文化的丝卷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也让丝卷的创作者马丑子又一次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中。

□本报记者何慧娟

1、“关陇古道丝卷承载着我二十多年的关山文化情结。”

在3月28日举办的首届天水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上,作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云鼎陶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马丑子共有四件作品入围评选并参展,分别是《关陇古道丝卷》、《丝路干粮·张川锅盔》、《父辛爵》和《道德经》。

“锅盔是张家川县自古就有的一种传统民间美食,因其口感细腻,便于携带而广受人民大众的喜爱。”马丑子说,有一次他偶然发现了一段千年崖柏,仔细观察发现崖柏的纹路与锅盔极为相似,于是突发灵感将崖柏侧切打磨后制作成了10件大小不等的创意作品。这样一来,就巧妙的将张家川县传统美食与文玩产品结合起来,即体现了文化产品的厚重,也为宣传张家川民俗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与《丝路干粮·张川锅盔》的偶然灵感相比,《关陇古道丝卷》则是马丑子花了大工夫才制作而成的,不论是创意的积淀酝酿,还是制作过程的纷繁复杂,都体现出了他对那片土地的热爱与依恋。

张家川县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沉淀着以先秦文化、三国文化、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历史遗存,有张骞报国出使西域、花木兰替父从军之壮行,有杜甫悲歌瘦马越关山的足迹,更有秦汉文章、唐宋风雨交织碰撞的记忆碎片。关陇古道是丝绸之路上筑路水平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正因为此,关陇古道独特的文化内涵便是马丑子创作《关陇古道丝卷》的源泉,他希望通过这种艺术品的形式来承载这些历史,让人看后能进一步了解独具特色的张家川文化。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幅《关陇古道丝卷》从创意到成品共历时九个月之久,光是前期用无人机在关山地区取景就拍摄了四五十次,拍摄完成后按照比例将各个景点用电脑合成,然后请著名画家郭红军先生绘制成图。再以浙江杭州的天然真丝为原料,经过缫丝、织造、精炼、染色、印花、整理等一系列极为细致的工序,才能最终成品。

马丑子告诉记者,《关陇古道丝卷》是在传统织锦工艺的基础上,融合独创的数码提花织造技术精心制作而成,为工艺和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承载着他二十多年来的关山文化情结。

3、“花尽毕生心血收集藏品3万余件,我为‘陶\’痴狂。”

2、“对文学的热爱,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知道,坚守的意义不在于获取或炫耀,而关乎肯定和希望。”是文学改变了马丑子的一生,而他也在尽自己所能地回报文学。

“如果没有接触文学,我早已在农村老家养老、下地务农。是文化改变了我的命运,是那些文学大家的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的精神资源让我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商人,又让我从一个商人变成了热衷文艺事业的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的热爱,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马丑子说,虽然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没有多少成就,但是他很感激阅读让他把梦想变成生活,又将他的生活变成梦想。

正因为马丑子对文学的热爱,1998年和2007年,他凭一己之力举办了两届关山文学笔会,尽力推介关山文化品牌,希望能提升张家川乃至整个天水地区在全国文学的地位,从而以文学来带动张家川的文化产业发展。但是两届关山笔会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效应,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文学气候。

“1998年的第一次关山文学笔会共花费了四万元,当时的一万元就能够在张家川买一院房子,所以四万元对我来说也是一笔大数字,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文化是无价的。”他说。

直到2015年9月,第三届关山文学笔会暨首届古丝绸之路民间陶文化节的召开,马丑子才发现自己多年来为张家川文艺事业的付出得到了切实的响应,在那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共有70余位省内外文学大家前来进行文学交流,产生了包括张家川元素的各类文学作品30余篇,受到了全国30多家媒体的关注。

2016年12月,张家川首届《关山文艺》精品佳作奖颁奖会上,评委会把首届《关山文艺》特别贡献奖颁发给了马丑子,颁奖词里这样说:“因为对文化、文艺、文学的热爱,他在财力、物力等方面为张家川文艺的繁荣发展慷慨付出;因为对文化的坚守,他数十年坚持力邀全国文化大家来张家川参观访问座谈,为张家川与外界搭建了一座联通交流的文化之桥,为宣传推介张家川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是张家川文艺最值得信赖的民间力量之一。”

说起马丑子,除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之外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上万件古陶。

“黄金有价陶无价,20多年来,我凭借对古陶的热爱和执着,收集了以古陶为主的文物三万多件,如今终于为它们安了家,把我们民族即将消逝的文化精神留存下来。”马丑子说。

1991年马丑子开始接触陶器,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对陶的投入便一发不可收拾,只要见到就想收藏。说起收藏之初的辛酸经历,马丑子至今唏嘘不已,他说那时候收羊皮的本钱只有1000元,收一次羊皮只能挣几十块钱来养活一家人,可自己却愿意拿200块钱买彩陶。即使受到周围许多人的不理解,即使因为收购彩陶让生活更加艰难,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

花钱买教训,是收藏界的通病,马丑子也不例外。由于起初他并不懂陶器,所以在收藏和研究过程中绕了不少弯,在他陈列馆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屋子的假货,甚至为了研究陶器他还专门编写了厚厚的一摞笔记。

“在古陶收藏的道路上,我坚持着‘只进不出\’的原则,散尽万贯家财,换来了如今三万余件藏品,但因为这些陶器,我在亲人眼里成了一个自私的丈夫、不负责任的父亲,也因为这些陶器,我成了朋友眼中的傻子、疯子。”提及收藏陶器时的艰辛,马丑子说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家人。

“文化情结需要坚守,因为热爱,我坚持了二十年,即使很难,我还是要继续坚持下去。”马丑子说,由于三年来陈列馆都是免费开放的,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外,平时就他一个人在打理,既是保安又是馆长,即是讲解员又是文物修复师。

4、“文创产品有独特的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首届天水市文化创意产品大赛作品申报表》中有一栏是“产品近三年市场销售业绩或社会效益”。那么,文创产品是否有商业价值,它是靠什么作为卖点,又该如何发展?

“我所理解的文创产品就是让文化可携带、可体验。比如说,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张家川人走向外地发展餐饮业,当顾客问及他们来自哪里时,他们只能笼统地说是甘肃的一个县城。可如果将这幅《关陇古道丝卷》展示给他们的话,家乡的历史文化就会一目了然,在增强本地人自豪感的同时,也能让外地人对张家川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文创产品是其他商品无法替代的,有独特的商业价值。

谈及当前遇到的困难,马丑子说,在这么多年收藏古陶的道路上,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充分挖掘藏品的艺术价值,为文化产业贡献绵薄之力。但是身份定位尴尬、法律保障缺位、政府关注度不足等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他希望能通过加强扶持力度、强化社会效益、加大文创产品的开发等,让真正爱好收藏文化艺术品的人们朝着提升品味、陶冶情操的方向迈进,让文化艺术品的社会效应能够日益彰显。

采访结束时马丑子告诉记者,离1998年举办的第一届关山文学笔会已经过去了20年,今年他打算举办一场关山文学笔会20周年庆,至于何时举办、何人参加他并未提及,但我们相信,这又将会是一场张家川乃至天水文学的盛宴。

新闻推荐

张家川农家书屋成春耕备耕“参谋部”

□特约记者沈维民时值春耕备耕时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大小小的农家书屋变得热闹了起来,农民群众纷纷走进农家书屋充电,谋划今年春耕打算,查阅备耕相关知识,获取“春耕经”。“我闲了...

张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