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山 城 南 圣寿寺
与纪信祠一样,位于武山县城南的圣寿寺,亦是一处存于城中的古建。
前往圣寿寺采访当天,天空恰好飘起小雨。雨中的圣寿寺与一旁颇具年代感的南城门,使得这座小城既清丽,又厚重。
圣寿寺院内,施工人员正在雨中忙碌着,虽有些嘈杂,但古建前挺拔高耸的古槐,依旧展示着寺院先前的清静雅致。
圣寿寺,也称官寺,为武山县城最早的官办寺院。据载,圣寿寺始建于元代,明、清、民国时期多次维修,原建筑规模较大,占地3000余平米。从北向南,分山门和下、中、上三院,曾有天王殿、三官殿、股肱殿、钟楼、鼓楼、燃灯佛殿、十八罗汉堂、藏经阁等建筑,现仅存中院的燃灯佛殿及其东西两配殿。虽仅存三座殿宇,但圣寿寺承载的文化厚度并未减弱,其携带的历史信息仍然丰厚。
由于维修的缘故,燃灯佛殿及东西两配殿现已搬空。如此,元代建筑风格愈发凸显,特别是山墙顶部的人物山水画意境悠远,淡雅高古,栩栩如生,尤为精美。殿内墙壁上也隐约可见壁画及书法墨迹。
说起圣寿寺的变迁与维修保护,武山县文旅局副局长王刚如数家珍。“解放后,圣寿寺曾被用作粮仓,这也是三座殿宇得以保存下来的原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圣寿寺被县文化馆、图书馆作为图书库房及阅览室使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燃灯佛殿及其配殿一度闲置。2002年,县委将圣寿寺的使用权划给佛教人士。2008年国家文物局帮扶落实了寺庙保护修缮项目,但因各种缘由,导致项目停止执行。2015年经文物、宗教等部门多方努力,圣寿寺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项目落地,并于翌年正式动工维修。
“2019年6月,县上又投入资金126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更换朽木破瓦,扶正梁架檩柱,封堵后墙窗洞,恢复固件外形,使甍宇整齐,门窗复原。”
65岁的守寺人何吉有告诉记者,10月16日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当天得知圣寿寺晋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他激动的连说三声“好”。
“要是我父亲还健在,他也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何吉有的父亲何九待,曾精心守护圣寿寺15年。父亲离开后,他便接任父亲的工作,继续做起圣寿寺的守寺人。除每天必做的洒扫工作外,他还负责看管圣寿寺,谨防火灾的发生。
“圣寿寺是木质结构,最害怕发生火灾。有一次差点吓死我,记得大约是2000年左右,当时有个小孩在寺庙墙根处玩油毡,我没太在意,等打扫完大殿出来时,油毡已经着起火来了。虽然刚着起来,但我也不敢掉以轻心,赶紧端了盆水把火给浇灭了。回想当时就怕把寺庙引燃,那我可就成罪人了……”
于何吉有而言,保护圣寿寺不仅是使命,更是一件传承文化遗产的利事。如今,何吉有成为守寺人已二十一年,这二十一年间,他从未放松过警惕。他说,圣寿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兴之余,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在圣寿寺旁摆了二十余年地摊的王玉红,从记者口中得知圣寿寺晋升为国保单位时,非常高兴。她说,闲暇时经常会进去走走,感觉圣寿寺是闹市里的一块清静地,是散心的好去处。
“成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它的保护就更规范了,赶庙会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王玉红遐想着,仿佛修葺后整洁的圣寿寺就矗立于眼前。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源于它的秀丽风光,更多取决于文化底蕴。天水,这座有着8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其文化魅力,仅从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便可见一斑。截至目前,包括此次新增的纪信祠、圣寿寺、毛家坪遗址及河峪摩崖石刻,天水市共有18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其类型囊括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各种形式。
采访结束,返程时天空已然放晴,夕阳映照下的城市,有一种别样温暖的感觉。
新闻推荐
本报武山讯【通讯员李贺兵】近年来,武山县洛门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并蓬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