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靓影话古槐
□吉晓武
一
我每到一处,总要看看那里有没有大树。一个地方,如果有那么一两棵大树,那个地方的天地和格局瞬间就阔大多了。首先是在时间上就给人绵延的感觉,那种浩浩荡荡的纵深感会让一个人的目光无限延伸,似乎那个地方所有的秘密都在那棵树歪歪扭扭铺在阳光下的影子里。
我到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的那会,忙于事务,加上人生地疏,也就很少到处溜达。时时独来独往,后来就熟悉了同样充满孤独色彩的北堡子。站在古拙的堡门前,北顺村全貌一览无余。就在那时,我发现一棵丰茂的大树高擎着堆碧叠翠的巨大树冠傲然挺立在小楼瓦屋之间。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黑参天二千尺。”这是杜甫《古柏行》里面的句子,及尽夸张之词为一棵古柏勾勒出一幅伟岸参天的身形。如果撇开具体所指,“四十围”“二千尺”这样让人惊叹的数字照样可以堆塑出那棵槐树凛然的高度。
所以,我要去看看。近距离的接触,更能感受它“数步已仰视,伟哉巨人如”的傲岸。
那时正是垂暮黄昏。绕过曲折的巷道,就到了村子广场。那棵大槐树就站在广场旁边,用自己浓密的枝叶为广场搭起了一片绿荫帐篷。大半广场都在它的荫蔽之下,这里成了晚饭后的人们谈天说地的好所在。
这真是一棵很大的树!数人合围的树干倾斜着盘曲而上,仿佛不堪负重地撑开密不透风的树冠。那些虬枝蜿蜒着,蠕动着,饱含千斤之力在叶子间穿插。整个树身裂痕纵横,用手轻轻抚摸,沧桑之感就油然而生。
坐在树下谝闲传的老人告诉我,这是一棵千年古槐。他指了指挂在树上的一面简陋的牌子,我看到上面赫然写着1100年。显然,这不是文物部门挂的。他们说年代倒是文物部门鉴定的。这样一面自制的牌子,似乎更能在感情上为一棵树的生辰和历程作见证。浓重的笔墨并没有在阳光风雨里褪色,就是这么一面简陋的牌子,让一棵古槐沿着历史的苍茫找到了这个村子心灵的出口。这绝非简单的一块招牌,那墨黑的数字,描画的是一座村子厚重的身影,讲述的是一座村子悠远的故事,涌动的是一座村子像土地一样的感情。
老人告诉我,历史上,这棵槐树曾遭过火灾,树烧出了一个大洞。树大招风,自然也有一些老而干枯的树枝就折断在大风里。果然,我在大树的一侧发现用水泥铸起的墩子,那墩子大部分塞进树洞里,和坚硬的树干完美地合二为一,顶住了倾斜的树身。看来,那是个不小的树洞,我无法想象曾经的那场火是如何烧着树身的,但能感到就是那把照亮村子生活的火让一棵古树替一个个走远的身影痛了百年。
痛着,却幸福着!毕竟能不离不弃站在一座村子里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
二
一棵浓缩了沧海桑田的古树,在它摇摇晃晃的身影背后,必然有纵横开合风云变化的宏大场景和不凡经历。它其实就是一座村子烟云流荡的故事最真实的见证。
就是带着这样的追问我们找到了农民书法家包家树老人。老人很健谈。他说包姓是北顺村的本姓,接着说到洪姓。洪姓虽非本姓,但当说到有关洪姓的传奇故事时,我对此很感兴趣。
交流过程中,老人取出一份明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十一日圣旨的复印件。我眼前一亮:经常在古装剧里看到的圣旨竟然就在我眼前,慢慢展开复印件,那种神秘的穿越感瞬间裹挟着我,充满风声——深邃的幽暗的潮湿的风声!
从这份圣旨复印件和老人提及的家谱还有祖辈传言来看,洪姓祖籍在浙江省淳安县武长村,始祖名叫邵林保,1357年在徽州府侯总管下归附明军,在战场上与元兵相敌而凛然不惧,屡建奇功。先后参与攻打陈友谅,守襄阳,征西蜀,戍贵州,下云南等战事,经历了元王朝覆灭和明王朝创建的全过程。明王朝为了旌表其不世之功,于洪武十七年拜充右所总旗赴京。当年7月21日钦除昭信校尉,巩昌卫中所世袭百户。
我被圣旨精致工整的书体吸引,欣赏之余,拜读了圣旨全文。“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必资威武以安黔黎,未尝专修文而不演武。朕特仿古制,设武职以卫治功。受斯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抚众,智以察微,防奸御侮,机无暇时。能此,责荣及前人,福延后嗣,而身家永昌矣。敬之勿怠。”
不愧为天颜所赐的文字,高端大气,神圣铿锵。其实在看似皇恩浩荡的抚慰后面,隐隐闪动的却是让人心灵惊悸的告诫,刚柔结合,绵里藏针。可以想见,当这样一道光宗耀祖的圣旨传到大堂,而阶下跪拜之人在高呼谢主隆恩时,脊背一定是发凉的,“敬之勿怠”之后的余音一定是充满着一个王朝睥睨暗示的阴森和冷漠。
这样令人不寒而栗的阴森和冷漠不久之后随着皇帝的龙颜大怒而降临。明太祖朱元璋身为开国之君,其武功赫赫自然毋庸置疑,但这种武功的底座却是血肉铸造的也是事实。那一具具堆积起来的血肉之躯不乏功勋之臣。朱元璋1368年登基到1398年驾崩,30年间旧将宿臣多为其诛杀。特别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受株连者达数万人之众,重者诛族,轻者发配。邵林保在卫国公邓愈麾下20年,在凉国公蓝玉、颖国公傅友德麾下15年。这样的层属关系,显然是覆巢之下难有完卵。所以,洪武26年2月,蓝玉因谋反罪被诛,这棵大树轰然倒掉的代价是让“万五千人”为其殉葬。而邵林保只是这泱泱殉葬棋子中的一枚。为了让子孙免祸,遂易姓为洪。可以看出,“洪”是取了朱元璋年号“洪武”的首字,不知这算不算是退到最后绝境时死死扼守的忠诚?如果是,那么这样的忠诚确实是从血泪中艰难站起来的,除了伤痕累累,还有欲哭无声的茫然。
1644年,明朝终于支付完了自己的皇权资本,代之以关外崛起的清朝。到康熙年间,世居巩昌(今陇西)的洪姓后代,家道中衰。第十一代洪姓子孙分为三支,两支分别迁居岷县和榆中,而嫡传一支则携带“洪武制诰”于1686年迁至宁远县(今武山)包家柯寨(今北顺村)定居。
三
从时间上来看,这支嫡传洪姓来到北顺时,那棵槐树已经有好几百年了。我们可以想象,那支负荷着祖宗荣耀和耻辱的洪姓后裔,是经过艰难跋涉才来到这个当时叫包家柯寨的地方。他们也许是一路风餐露宿,一路寻找能让族人定居的宝地。一路走来,都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他们安然地卸下沉重的行囊,没有哪个地方能让他们疲惫的心灵落地生根。
就在他们继续朝北踽踽而行的时候,或许是一个孩子,或许是一个女人在架子车的摇晃里大声的喊道:“看呐,前面有一棵很大的槐树!”就这样,缘分将一支迁徙的人和一棵站了几百年岁月的树紧紧牵在了一起。
“非藉此荫庇,谁结幽亭居。”那棵在风中微微摇晃的大树用包容的胸怀为一队人马艰难的跋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时至今日,时光的洗礼让一座崭新的村子诸姓和谐,只有那棵仍旧站在村子中央的大槐树在苍老的内心保存着那个姓氏飘扬着风雨的故事。
北顺村的人都很爱护这棵大树,当然有它是一棵文物保护树的原因。但我想,这样一棵站在岁月深处的槐树,它已经成了这座村子的生命量尺,它能丈量一座村子的精神长度,也能丈量生活在这座村子里的人的精神长度,就在这样昼夜交替的丈量里,一座古老的村子和它的村民都沿着生命的呼唤走向一个闪着亮光的方向。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龙龙】今年以来,武山县农业农村局按照“政府倡导、企业带动、网点回收、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
武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