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村路

天水日报 2019-07-02 00:00 大字

□毛韶子

作者简介:毛韶子:武山县四门镇下湾村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迄今有600多篇(首)小说、诗歌、散文、发表于《诗刊》《甘肃日报》《湖南日报》等刊物。作品入选《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甘肃小小说选》《青年作家年鉴》《疯狂阅读》(高中版)等作品集。

村子位于山脚下,左右有两条沟,一条叫水涧沟,一条毛家沟,中间夹杂着一座漫山丁香树的圆咀屲,屲下的村子就叫下湾村,一条公路穿村而过,村子不大,有100多户,一条南河水绕村而流,给美丽的村庄赋予了灵性。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人们在种地收割中,时时忙碌在山路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时,一到秋天,山地里忙着种油菜籽和冬小麦,那时的阳山和硬山两条路,基本上是羊肠小道,既窄又陡,行路艰难。给山上运送籽种,主要靠骡马驮,人力背,折腾上一个多月,前面种的小麦已经麦苗苫地绿时,后面的还在播种,紧赶慢赶才在立冬前的呼呼冷风中,种完了落川地里的麦子,村民个个累得疲惫不堪。第二年打罢春时,生产队队长又吆喝着种扁豆、洋芋、胡麻和糜谷。而这个时候,家里因劳力少的,粪肥还没背到地里,往往挨队长的骂,还怕扣工分、少分口粮,青黄不接时挨饿。地里消融了,队里选上三四批精壮年汉子,每批四个人,负责往地里用木椽抬氨水,圆柱形的铁桶子,足足装着六七百斤,一步挪着一步,汗流浃背地抬上山,磨破的肩膀半个月还结着血痂。其余的人们,不管男女,都用背篼和背架背籽种、化肥。

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后,饿怕了的村民,一家比赛一家种田,地头田块,都开垦出来种植着洋芋、胡麻等,地里的庄稼大丰收,原先的陡峭山道严重阻碍了耕种收割。到八十年代中期时,村里组织村民,家家户户出劳力,铁锨铲,背篼背,修建一条从毛家沟攀上圆咀屲通阳山的路,当时人们个个激情高涨,半月之后修通了一条架子车能走的简易山路,村民很高兴,毕竟省力多了。

过了千禧之年后,国家出台了新政策,在“要想富,先修路”口号下,鼓励修路。乡镇派来了铲车,村委召集民众,重新规划了盘山路线,轰隆隆的铲车苦战一周后,在鞭炮声中,村民开着一辆前一天买来的时风三轮车,敲锣打鼓,后面跟着男女老少村民,喜迎山路开通,村里结束了背和挑的历史。村民们高兴地称之为“幸福路”。到年底时,打工回来的小伙子,开进了一辆辆农运车。农业种植用上了农运车,对于小小的湾儿村来说,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耕种收割既省力,又腾出了大量的时间,农闲时人们能外出务工,大大增加了经济收入。川地里,留在家里的人们,从单一的粮食种植,转变观念,引进蔬菜种植,看着一筐筐蔬菜,用农运车载着驶向集市,菜农的笑容染红了夕阳。穿村而过的洛礼公路,国家又实施了扩建,由以前的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党的好政策引导着人们,在幸福的村路上,一年一个大变样。

路修宽了,人们的钱包鼓起来了,轿车一辆辆开进村里,打工回来的少男少女,开始思虑着在家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选准搞种植,养殖,一两年内,花椒种植业建起来了,养殖合作社建起来了,万家洁纸业有限公司建起来了,休闲渔业养殖场建起来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带动着一大批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

发展中,面对村里以前划分的小形地块,出现了阻碍经济发展情形。去年,村上领导带动村民重新修路、开渠。昔日纵横交错的田地,建成南北型重新划分整修的地块,最引人瞩目的是新修了条条田间道路,便于农用车直接行驶到地头,节省了时间和劳力,侧面边上是一排排灌溉U型槽水渠,方便浇灌。今年春天,村上又带领群众,统一种植经济作物甜玉米,使种植更加合理化和村民收入高效化。新修的蜿蜒河堤畔,建起了稻田散养鱼塘,集旅游观光和种植发展为一体。夏夜来临,恰逢月圆之时,走在河堤路上,稻苗散发着温热的馨香,欢快的蛙鸣此起彼伏,波光粼粼的水面,不时有游鱼浮于水面吐着泡泡。所有这些,织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生态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奋进的人们,一年又一年,在幸福的村路上逐步实现小康梦。

波澜壮阔的70年,每个人的生活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您想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想,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0938—8286509

投稿邮箱:rbywb@163.com

新闻推荐

高列香 脱贫致富的女强人

面对家庭接连的重大变故,她自强不息,撑起全家的重担。她和家人相互扶持,艰苦创业,如今家里换上了新房,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武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