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就这样,经过几

定西日报 2019-06-18 06:42 大字

(上接第一版)

就这样,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苦干、实干,昔日“白花花”的山头一点点、一片片、一座座披上了绿装。

如今,站在文家门村的村口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处全被绿色掩盖。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好,以前罕见的野鸡、麻雀等,如今随处可见。

在村口聊天的几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在地里种玉米时,野鸡就在不远处跑来跑去,人走过去根本不理,更别说怕人了。

村民文三贵说,有一天清晨他被“叽叽喳喳”的麻雀声吵醒,隔着窗户找寻“噪音”,发现院子里的一棵树上竟然有三四十只麻雀,这种事在以前可是很少见的。

提起野鸡、麻雀变多这件事,大家好像都有故事要讲。站在文三贵身旁的李天华接过话茬说:“有一次我开车去县城办事,两只野鸡突然蹿到路中间来,我打喇叭想惊走它们,但野鸡丝毫没有反应,我只能停下车,看着野鸡“慢悠悠”“散步式地踱到路的另一边去。”

文家门村的生态环境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由曾经的“山头白花花”到如今的“树木满山头”,切切实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还告诉记者,这几年雨水明显比以前多了,气候也比以前湿润了。

一棵树就是一台制氧机,一片绿就是一个蓄水池。渐次繁茂起来的林木和漫山遍野的蒿草,不仅治理了文家门村长久以来的水土流失,还有效改善了山区的生态小环境,同时也促成了多雨阴湿区域小气候的形成。

山变绿了,生态变好了,过去庄稼不爱长的耕地产出也高了。但是,这几年,文家门人务农种庄稼的观念却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村民们说,如今年轻人都喜欢外出打工,种地的人少了,留下来的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守着“老三样”种地了。用今年53岁的种地老把式文三贵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现在才要开始学着种地哩。”

村民们学着种的就是当前正在大力推广的花椒种植,这在村里可真是新鲜事。学着种花椒,这事源于文三贵的一次“走亲戚”。

有一年春节,文三贵去邻近的武山县走亲戚,亲戚这几年通过花椒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这让他很是羡慕。他想,漳县和武山的气候、土壤差不多,文家门也可以种植花椒脱贫致富啊!

恰好就在当年,政府对文家门村的耕地进行了全面平整,山路也被加宽修平。温润小气候有了,土地平整了,这更加坚定了文三贵种花椒的想法。

经过深思熟虑后,文三贵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支部书记许小林。两人商量了一段时间后,一致认为花椒产业确实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办法。

于是,文家门人在千辛万苦改变山川面貌之后,又一次开始了依托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大胆尝试。那一年春天,村支部书记许小林从陇南引进了优质大红袍花椒树苗,村里近一半的农户开始种植花椒。

如今,文三贵家的十亩耕地七亩已经种上了花椒。在谈到未来时,大胆“吃螃蟹”的文三贵信心满满:“我打算一边养牛,一边务花椒,致富就靠它们了。”

村民文小军家今年也种了五亩花椒树,打算明年再种二亩。他告诉记者,种花椒比种小麦省心多了,经济效益更比小麦好。“种花椒省时省力,腾出的时间还可以到兰州打打零工,挣点养家钱,好着呢好得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小变化,带来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大变化。文家门人的大胆尝试,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真正连接了起来。

在和村民的交谈中,从他们信心满满的眼神中,记者真切感受到,文家门人已经彻底走出了生态恶化、地瘠人穷的困局。对于文家门人来说,花椒种植这个新兴产业,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丰厚经济效益,更是一种背靠青山、阔步向前、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新闻推荐

蔬菜产业:助推鸳鸯镇脱贫攻坚

□通讯员纪怀江走进武山鸳鸯镇鸳鸯村榜沙河沿线,眼前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320亩的娃娃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

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