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变“城里人” 兰沟新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天水日报 2019-01-23 09:07 大字

□天水晚报记者裴婷婷

“在山上住了这么多年,能在镇上住上新房子,感觉就像做梦一样。”1月20日,农历节气大寒,记者驱车来到武山县易地扶贫搬迁点桦林镇兰沟新村时,刚从大山深处搬迁过来的贫困户李小强感慨地说。

和李小强一样新搬进兰沟新村的,还有69户郝山、上沟等3个贫困村5个自然村的贫困户,从偏僻乡村村民摇身变成镇上的“城里人”,他们在这里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贫困户搬出深山享幸福

当冬日的暖阳露出云端,桦林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栋栋“别墅洋房”整齐排列,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三三两两的安置群众漫步其中,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一派安详和谐的场景。

“快进来坐,屋里头暖和……”李小强热情地招呼记者。李小强说,他从陈咀村搬到兰沟新村,与父母、哥哥和侄女一起住在这个面积100平方米,窗明几净、舒适安逸的新家中。“这个房子总价22万元,政府补贴了21万,我们只掏了1万元,就住进了这么好的新房。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你看新房有院子、自来水、三间卧室、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冬天还有碳纤维的地暖……”李小强说,以前他家住的土坯房破陋不堪,吃水要走三四十分钟的山路去挑山泉水,夏天干旱的时候只能喝水窖里存下的雨水。因为道路崎岖,外面人不愿来,沟里人出去也难。“那时候,我们全村8年都没有娶过一个新娘子,就因为山高地远路难行。也确实是条件太艰苦,我嫂子生下孩子就走了,四岁半的侄女到现在都还没见过妈妈。”

“现在我也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因为扶贫搬迁,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奔头了,娶媳妇也不是啥难事了。”李小强笑着说他终于过上了想要的幸福生活。

产业帮扶留住村里人

“桦林镇兰沟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16年启动建设,占地面积55.15亩,主要安置桦林镇自然环境最差的几个村的贫困户。房屋建设标准为60平米、80平米和100平米。在建设的时候,我们综合考虑科学选址,安置点距离镇上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非常近,搬迁户子女上学非常方便。”桦林镇镇长麻彦林说。

搬了新居,还要住得安稳。随着这些村民落户新家,为了让他们有生计、能致富、留得住,除了政策福利红包,镇上还认真谋划后续产业发展,开设了“扶贫车间”,吸收18名妇女就近就业,人均月工资2200元以上。村里还建设了农业产业园,引导村民种植以冬花、柴胡、党参等为主的中药材750亩,亩均增收4000元。(下转第二版)

“原来家里种麦子,就是供个口粮,好多年都没有收入了。现在种植中药材,再加上各种补助,我今年收入6万多元。”原陈咀村村民陈锁定告诉记者,今年他想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家庭收入,大步迈进小康。

据麻彦林介绍,2016年,兰沟新村将450亩土地流转给了返乡能人,栽种花椒套种中药材。五年后见效益时,将给全村70户村民分红,每户承包5亩,按保底价45元/斤的价格统一收购,今年是种植的第三年。“男劳力可以种植花椒和中药材,妇女就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从事服装加工,保障了贫困群众搬迁后有收入。”麻彦林说,除了发展产业,光伏扶贫项目还为70户搬迁户每户分红3000元,为3个贫困村每村分红1.5万元。通过多渠道努力,真正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新闻推荐

《南河风》纸刊创 刊

武山本报武山讯【记者王惠玲】日前,武山县《南河风》纸刊创刊面世。在碎片化阅读和全民写作的大背景下,2017年4月6日,生...

武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