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鸳鸯镇

甘肃日报 2019-01-17 04:18 大字

高羔

鸳鸯镇在武山县。

武山县位于天水市的西部,而鸳鸯镇又位于武山县的西部。鸳鸯在我国视为一种祥鸟,象征着美好的爱情。鸳鸯一般都成双成对地凫游在水面,唐代诗人卢照邻就写有“愿作鸳鸯不羡仙”的诗句。

在沟壑纵横、山峁突兀的西北黄土高原,能有这样一个浪漫、极富有诗意的地名,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就是怀着这种遐想与期盼,终于有一天我也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

从兰州乘车出发,经天定高速公路,仅两三个小时即可到达鸳鸯镇。走在鸳鸯镇街头,一座新建的仿古牌坊矗立于眼前,上面有贾平凹手书的“鸳鸯镇”三字,稚拙中透着凝重,是贾平凹特有的那种书体。这不由使人想到贾平凹在《定西笔记》中写道:“中国是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他认为:“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城,其德刚健而文明。”而鸳鸯镇又处于陇右腹地。

说到鸳鸯,似乎离不开水。榜沙河与漳河在鸳鸯镇的丁家门村附近交汇。我们穿过鸳鸯镇的街道,一路向南,来到它们相交汇的地方。此时,正值夕阳西下,夕阳像是在目送着由西向东流淌的漳河水,它的余晖铺在河面上,河水泛着粼粼波光,像是在哼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缓缓东去。而由东南流淌而来的榜沙河,似乎听到它的歌声,受到了吸引而加入到它的行列中。这时,成语“泾渭分明”的景象呈现了。因漳河一路携风带雨奔流而下,水流湍急,所以挟带泥沙较多,河水较为浑浊。而榜沙河却水质清澈,站在河岸边,水下的鹅卵石皆清晰可见。它们的交汇处,清澈的榜沙河和浑浊的漳河并肩向前流去,直至融为一体。传说,有人曾在这里见到过鸳鸯戏水、游弋,鸳鸯镇大概也由此得名。

也许得到河水的灌溉,河岸两边的庄稼长势很好,麦子、洋葱、胡萝卜等绿油油的一片,可是绿,又是不同的绿,深绿、浅绿、嫩绿等,加上盛开的油菜花,黄澄澄的一片。丁家门就坐落在河岸边远处一片向阳的坡地上,袅袅的炊烟已在村庄上空缥缈而起。我们随着荷锄而归的农人走进村子。发现水泥铺设的道路通向巷巷道道,这里屋舍俨然,每一个农家小院都拾掇得干净整洁。有的门框上还贴着过年时的对联,尽管有的已脱色或斑驳,但字迹依然潇洒飘逸,内容则多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传统楹联。有的人家堂屋的正墙上一般都悬挂着名人字画,其中不乏于右任、沈鹏等书法大家的作品。而在字画之下,一般都摆有长条几或是一张八仙桌,这些家具虽非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种,但也都为梨、枣等硬木制成。从中也可看到这里文风炙盛,耕读传家的良好传统依然在这里承袭、延续。

正是因为这里有水、有田,加上和煦的阳光亘古不变的照耀,从而使人类能够在这里生息繁衍。距今3.8万年的“武山人”头盖骨化石就在这里出土,可见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正是依靠着勤劳俭朴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当然,这里的人们也与时代的命运紧紧相连,70多年前,这里开来了一列队伍,起初人们以惶恐的眼神看着他们,并随时做好跑路的准备。可是他们看到,这队人马尽管衣衫褴褛,但是对人们说话都很和气,可以说是秋毫无犯。因急行军他们都很疲乏,当晚就借宿在丁家门。当天亮后,他们离开丁家门,许多人家惊奇地发现,水缸中竟挑满了水。离开丁家门后,这支队伍一路向北行军,在鸳鸯镇边上,他们强渡流经这里的渭河。原来这支队伍就是长征途经于此的红军。直到本世纪初,就在他们当年强渡渭河的地方竖立起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上写有“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的字样。因此,直到今天,一些老年人还津津乐道当年他们的长辈还是孩提时见到红军的情景。

如今,站在鸳鸯镇渭河大桥上,望着缓缓东去的渭河水,逝者如斯,一切都已过去,但是红军不畏远征的精神就如这高耸的纪念碑一样,义薄云天,彰示来者。

回首再望一望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鸳鸯镇,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可是如果一旦有人想打破这种平静的生活局面,那鸳鸯镇有血性的男儿一定会奋起抗争、抵御外侮。

当抗日战争的硝烟也弥漫到这里时,鸳鸯镇丁家门村的包金台毅然从戎、慷慨赴难。1938年5月,时任少尉排长的他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壮烈牺牲,最终血洒疆场、马革裹尸,但他的英名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至今他的后人还为有他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鸳鸯镇就是这样一块有山有水,更有情有义的土地。

新闻推荐

一位劳模的工匠情怀 记全国劳模、兰州通用机器制造有限公司高级工人技师芦巨才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万山文/图芦巨才是兰州通用机器厂退休高级工人技师。他1958年参加工作。上班期间,他曾用13年的时间...

武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