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革命的峥嵘岁月□

天水晚报 2018-07-10 12:29 大字

见到汪中琦老人是在7月一个凉爽的午后,一来到汪老简单朴素的家,老人便拿出他那本已经定稿的回忆录与记者畅谈起来。

谈话间,记者跟老人熟悉了起来,汪中琦老人今年93岁了,一头白发的他精神矍铄,性格十分开朗健谈,说起话来口齿清晰。汪老很爱笑,这让我们的聊天过程也变得轻松愉快了很多。

随手拿起汪老写的回忆录,分量沉甸甸的,这本厚厚的回忆录足有25万字!汪老耗费了两年多时间将它写了出来。“我不会用电脑,都是戴着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汪中琦乐呵呵地说道。翻看这本回忆录,也让记者了解到了汪中琦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

义无反顾投身革命

汪中琦1925年出生,老家在武山县四门镇,从小家里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他1931年念私塾,直到12岁才上小学;1948年于陇西师范毕业,并回到家乡四门中心小学任教。

1949年,汪中琦在武山地下党的影响下加入了地下党组织。说起加入地下党的初衷,汪老陷入了回忆:“1936年,一个掉队的红军讨饭到我们家,父母将他保护起来藏在家中,他在我们家一住就是11年。在这期间,我一直听他讲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便对革命事业有了向往和期盼。我的小学老师也是地下党,来家里动员时,我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地下党组织,成为了革命的一份子。”

作为一名地下党,汪中琦做事需处处小心,因为随时面临着被揭发的危险,但他却一点也不害怕。他说既然决心加入地下党,就不会动摇,即使有危险,也要将组织交代的任务完成。

汪中琦加入地下党没多久,1949年8月,武山解放,汪中琦被任命为四门镇中心小学的校长;1951年被调往中共天水地委宣传部工作。也正是这段工作经历,让汪老和书籍结下了缘分。

在那个知识贫乏的年代,因为工作的缘故,汪中琦有了很多看书的机会,这让他喜不自胜。之后,汪中琦又被调动到省上和甘谷工作,直到1979年他才进入市教育局,一直到1988年离休。

这期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汪中琦心中对于党和革命事业的热情,一直未曾熄灭。

耄耋之年写回忆录

90岁高龄时,汪中琦才开始着手写回忆录,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完成一本25万字的回忆录,压力可想而知,付出的精力也比常人多数倍。

那时的汪老每天要花十余个小时用在写回忆录上,他保留下的手稿已经放满了好几个抽屉,“有时候半夜想起来什么了,就会打开灯坐着写会。”

汪老的精神头很好,一本回忆录写下来,也并不觉得很吃力,反而收获良多。他认为人活到一定年纪,要对自己的过往有所总结,也能够让自己更好地认识人生,完善自我。

在汪中琦的回忆录里,还有关于祖先事迹的记载。2014年,汪中琦无意中发现了出土文物“汪延墓志铭”的石碑,坚定了他记录汪氏家谱的心愿,也更加激发了他写回忆录的决心,将汪氏的历史载入回忆录中,也算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夙愿。

汪中琦翻阅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重新将它们整理并记录,追忆往昔,汪中琦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于历史、对于人生又有了不同的感悟。

缅怀先祖传承家风

自从退休后,汪中琦便开始练习书法,但时间久了,汪老就不只满足于书法,他常说时代在进步,心中对于新时代的歌颂和向往必须要用诗歌表达出来。

从他七十岁开始学习古典诗词,二十年间创作诗词四百多首,还获得过“中华诗词奖”,这期间还编写了一本《诗词新论与点评》。虽然未能出版,但让人感动于他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汪老告诉记者:“从写回忆录开始,我就很少创作诗词了,毕竟精力有限,现在回忆录终于定稿了,已经进入最后的整理阶段。我打算将它出版,因为里面不仅记录着我的个人经历,也记载着关于我祖上的点点滴滴和血脉渊源。”

汪老将这本回忆录视为毕生的心血和心中至宝,更为有幸整理汪氏家谱和历史而自豪。回顾历史,记录现在,展望未来,这或许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也是汪中琦留给子孙后代的一封家书。在百年之后,后代子子孙孙看到这本回忆录,跟随着历史沉浮一同缅怀先祖,寻根溯源,读懂汪老的良苦用心,让家风延续、家族故事源远流长。

或许这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它也是汪中琦留给子孙后代的一封家书。在百年之后,后代子子孙孙看到这本回忆录,跟随着历史沉浮一同缅怀先祖,寻根溯源,读懂老人的良苦用心,让家风延续、家族故事源远流长。

新闻推荐

唐仁健在武山县检查防汛减灾工作时强调扎实做好防大汛抗大灾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讯【记者辛闻】7月6日,省长、省级总河长唐仁健来到武山县巡查河道堤防,检查防汛救灾工作。他强调,要树牢防大汛抗大...

武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