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陇中故事看杨家将戏曲的虚虚实实

定西日报 2017-09-24 09:32 大字

杨世明

在作者收藏的《杨家将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玉茗堂批点按鉴参补北宋杨家将传》《说唱杨家将》(又名金沙滩?潘杨讼)、《杨家将全传》《杨家将演义》《杨家将》等近20部传世版本中,历述了杨业(又名杨继业、金刀手)及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光、四郎延辉、五郎延德、六郎延昭(又名延景)、七郎延嗣、八郎延顺(史称七郎八虎)以及杨宗保、穆桂英、孟良、焦赞、杨文广等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杨家将》传世版本繁多,陇中民间三弦弹唱盲艺人把《杨家将》当做是看家书,有“金杨家,银呼(延)家”“千年不倒杨家将”之说。据有人统计,西河大鼓中有关“杨家将”的书目有三十部之多(包括长篇、中篇和短段)。除了常见的《金沙滩》《天门阵》外,还有《三下南唐》《杨文广征南》《杨怀玉扫北》等等。有的盲艺人能说到杨家八代英雄出世,合起来可以演唱一年之久。

据作者考证,陇中所有杨家将的民间故事和其他历史故事一样,也是以文艺形态流传下来的。杨家将故事和其他历史故事所不同的是,它的产生和流行,是在有关史传流传之前,而不是像三国故事那样,发生在《三国志》等史传广为流传的几百年之后。据北宋欧阳修在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即杨业(火山王杨宏信之子)死后65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道:“继业……延昭(六郎延景)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民间口碑较之欧阳公的《杨琪墓志》(杨琪为杨延昭的侄辈),《欧阳永叔集?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还早,这是关于杨家将故事在百姓中流传的最早的记载。当然更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曾巩的《隆平集》、王伦的《东都事略》、苏辙的《栾城集》、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宋史》等书有关杨氏的记叙之前。尽管如此,也不应得出杨家将的人物故事都是艺术创造的结论。因为有些历史事实并不一定都见于史传。例如“杨业被奸人所摧,不得其死”(北宋王安石语),宋太宗迟迟不肯查究“奸人”。《宋史》各书对此事原委却只字未提,戏剧《潘杨讼》等则详揭其事,可见传说不见得完全不可信。

元、明、清时期的杨家将戏剧

元代戏剧中演杨家将故事的究竟有多少,已不得而知。至今尚存的,计有下列四种:(一)《私下三关》;(二)《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亦名《谢金吾》);(三)《昊天塔孟良盗骨殖》(亦名《昊天塔》);(四)《孟良盗骨》。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记《私下三关》的作者为王仲元。《谢金吾》的作者,在《曲海总目提要》里注为无名氏。元明戏剧常有故事内容以至题名相同而作者非一的情况。两剧所演内容,基本上都是叙写北宋初期,为抵抗辽军进犯,杨继业父子镇守边境三关,给予进犯者以沉重打击,受到人民的爱戴的故事。但朝中内奸潘仁美却暗通敌国,扣押粮草,使杨继业陷于敌阵,不得已撞李陵碑而死。其手下将领孟良,奉杨延昭之命,去北国盗回令公遗骸。经历了若干惊险历程,终于完成取回骸骨的使命。后来的京剧剧本《洪(红)羊洞》即据此改编而成,但均与史实不合。

明代戏剧中,也有一些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本。《孤本元明杂剧》(函芬楼藏《也是园古今杂剧》抄本,1939年商务印书馆)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则有《开诏救忠》《活拿肖天佑》《破天阵》《黄眉翁》等四剧,皆为杜撰。

除以上四剧外,明代戏剧中上演反映杨家将的还有《三关记》《金牌》等脚本。《三关记》据《曲海总目提要》说,系明人施凤来撰,该剧系取元杂剧《谢金吾》故事编成。《金牌》见祁佳彪著《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祁氏说是“叙杨延昭事”,因剧本已失传,故事细节不得而知。

到了清代,由于继承了两宋以来的戏剧遗产,吸收了小说、曲艺、史传、方志等提供的素材,剧目更是多得不可胜数。清代最有影响的剧种是京剧。据陶君起编著的《京剧剧目初探》及民国初年王大错所编《戏考》所载,有关杨家将的京剧剧目就达40余种。今戏曲舞台上仍常演出的剧目则有《清官册》《金沙滩》《李陵碑》《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等。

除京剧外,全国几十种地方戏中,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就更多了。

杨家将的主要历史人物

□杨老令公英勇无敌

杨家将中最主要的人物是杨业,又名杨继业,也就是戏曲、小说中的杨老令公。由于他英勇善战,当时人送给他一个别号“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公下令分东、西、中三路出兵攻辽。潘美(即戏曲,小说中的潘洪、潘仁美)为西路主将,杨业为副将。在北伐中,杨业屡立战功,出兵仅仅两个月,就收复了云(今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马邑)、朔(今山西朔县)四州,兵锋直抵桑干河。可是,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在歧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吃了败仗,中路军闻讯,不战而溃。宋太宗急令新收复的四州官民撤退,由潘美、杨业掩护。

辽军见宋军后退,迅速集中10万精兵攻进寰州,在实力悬殊的不利形势下,潘美和监军王侁强令杨业出兵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北面),收复寰州。杨业临行前和潘美约定,预先派一千名弓弩手埋伏在陈家谷口。杨业身陷重围,拼命冲杀,表现出“疲兵再战,以一当千”的英雄气概。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他感慨叹息说:“业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东都事略?杨业传》)最后不屈,绝食三日而死。他的儿子杨延玉和73岁的老将王贵也壮烈牺牲。

□杨延昭威镇三关

据《宋史》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他们与父亲一样,都是忠心耿耿的爱国英雄。在历史上有事迹可考的是杨延玉和杨延昭。

杨延昭,原名延朗,后因避道士赵玄朗的讳(宋真宗尊崇赵玄朗为神仙,并引为同族,因此尊称为圣祖),而改名延昭。史书说延昭幼年时期“沉默寡言”,但他很喜欢排兵布阵。杨业曾说:“这个孩子很像我”,对他十分钟爱,每次征战都带他随行。因此,从青年时代起,延昭就踏上了抗击辽兵、保卫北宋王朝的战场。

咸平二年(999年),杨延昭受任保州沿边都巡检使,负责警备保州(今保定市东北)、广信(今河北徐水县西)、安肃(今徐水县)三州,刚到任所,就遇上了辽军大举南侵。他派副手同巡检杨嗣屯保州,魏能屯梁门,自己亲赴最前线的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以抵挡辽军前锋。

遂城是个小城,城中守军不满三千人,辽军势众,攻打甚急,加上萧太后亲临城下督战,城内军民人心惶惶,情势十分危急。杨延昭则从容自若,发动城内全体居民壮丁登城,披甲执械,日夜防守,指挥部队一次又一次地打退辽军的进攻。一直坚持到十月间,适值北方来了一股寒流,气温骤然下降。杨延昭急中生智,于是趁着夜间,发动全城壮丁浇城,水从城上浇下去,沿着城墙流到城外。好在城小,没有怎么费事就都浇遍了。

到了天明,一座小小的遂城,已变成一座晶莹明澈的冰城。这样一来,城边及城墙都滑得难以接近,辽兵无力施展攻城力量。萧太后无计可施,又分兵去攻梁门,梁门在魏能的坚守下,也未攻下。辽军不得不放弃遂城、梁门,向南去攻泰州(今河北满城)。杨延昭乘势领兵开城出击,辽兵仓皇溃逃,宋军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遂城之捷。杨延昭从此威震边庭,以功受莫州(今河北任邱县)刺史,杨嗣、魏能也分别升任保州和郑州刺史。

咸平三年(1000年)冬,萧太后不甘心遂城的失败,派出轻骑兵数千人,掩袭杨延昭,攻打遂城50里外的羊山。杨延昭诱敌深入,事先把精锐部队埋伏在羊山的西面。他带领少数骑兵从北面向契丹兵挑战,且战且退,把敌军吸引到合围地点。宋军伏兵突起,辽军措手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杨延昭以功升任莫州团练使。当地居民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改羊山为杨山。

以后在辽军的多次入侵下,特别是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皇帝耶律隆绪亲领30万大军,分两路大举南下。这次辽军入侵,正值主战派首领寇准任北宋宰相,主持抗战事宜。杨延昭支持寇准,力反和议。然而,一味苟安的宋真宗在王钦若等奸人的怂恿下,没有采纳寇准和杨延昭提出的“令各地军队,守住重要关口,一齐袭击,歼灭精锐,收复幽、易等州”这一具有远见的建议,而在胜利之后,竟不惜同辽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根据这一盟约,宋朝每年要送给契丹绢20万匹,银10万两,契丹称宋为兄;两国以白沟河、雁门山为界,不相侵扰。

辽军退去,所到之处,都被洗劫一空,并掠夺数十万居民北去。杨延昭对于辽军的残暴行为很是气愤,为了实现自己的正确主张,不顾朝廷“勿追契丹”的命令,单独率领所部骑1万人追赶敌军到达契丹边界,在今山西广灵县西南的古城,大破辽军,夺回不少人马和物资。

“澶渊之盟”后,杨延昭以功升任莫州防御使。公元1005年,又受命为高阳关路副都部署。高阳关路为北宋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划之一,是黄河以北防御契丹的主要地区。副都部署的名位稍逊于节度使和观察使,但事权是相同的。杨延昭在这里驻守了九年,有关杨家将的戏曲小说,一提到杨延昭,总是说他镇守三关的事迹,就是这样来的。

□杨文广抵御西夏

杨文广(?——1074年),字仲容,是杨家将的第三代。宋仁宗时,他曾被经略陕西的范仲淹所擢用,在其帐下做过镇将。皇祐四年(1052年),他又跟随大将狄青南征,任广西钤辖,治宜(今宜山县)、邕(今南宁市)二州。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调回西北任秦凤副都总管,抵御西夏的进攻。有一次,杨文广奉命到筚篥(今天水武山县)去筑城。他料定西夏兵会来进犯,便故意散布消息,说要在另一地方筑城。西夏人信以为真,果然出兵去破坏。文广连夜派人在原址把城筑好,另外还果敢地派兵击退来犯的西夏军,斩俘甚众。杨文广晚年被调到河北,做定州路副都总管,继承他父祖未完成的抗辽事业。他曾向朝廷献阵图与收复幽、燕的作战计划,由于北宋政府对辽一再退让,未被采用。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杨文广死在任所。

与杨家将有关的九个人物

□佘太君其人

据毕沅《关中金石记》:“折太君,德扆之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又据乾隆年间所修《保德州志》:“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纪说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岂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军节度使,业后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远,故缔姻卜地于此与?……考《岢岚志》载,“折氏,系德扆女,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上书陈业战殁之由,以原籍曾属岢岚耳。”根据以上记载,可以肯定,折太君不仅是一个戏曲小说中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历史人物。她的父祖世守府州,以抵抗外来侵略见称于世。折太君生长在这样一个有斗争传统的家庭里,是不能不受到影响的。由于她勇武善射,在抗辽事业上曾帮助杨业作出一定贡献。因此,人们把她作为爱国女英雄的代表,用各种文艺形式来宣扬,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由于西北人读“折”为“佘”,后来剧本小说就把“折太君”误写成“佘太君”了。

□杨宗保与穆桂英

根据民间传说和小说戏曲中的记载,杨延昭的儿子名叫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叫杨文广。这个说法在私家著述中如元徐大焯《烬余录》和明王世贞《宛委余编》中也能找到一点线索,但杨宗保之名并不见于正史。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2,杨延昭死后,宋真宗“官其三子”,三子何名,没有记载。而在曾巩《隆平集》卷17中,则指出三子之名为传永、德政、文广。《宋史?杨业传》也说延昭有三子,但仅仅提到“子文广”一句,其他二人不知何名。以上没有提到宗保的名字。我们根据现在能查到的历史记载,杨家将的第三代英雄人物应是杨文广。

戏曲小说中写得最突出、最精彩、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巾帼英雄穆桂英。故事中说她英姿飒爽,武艺超群,驰骋在幽州战场上,大破辽军的天门阵,发扬了杨家将与敌人战斗的光荣传统。这个人物虽不见于史传,但也有一点历史影子。《保德州志》记载:杨文广的妻子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辽国兵将都惧怕她。“慕”与“穆”读音相同,传说中的穆桂英很可能是从慕容氏误传出来的。不过传说中把她说成是杨宗保的妻子,则与州志所记不同。

□孟良与焦赞

史称杨延昭不仅骁勇善战,而且“与士卒共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传说中他部下有十八统制、二十四指挥,皆劲勇善战之士。其中孟良、焦赞二将同他亲如手足,经常出现在戏曲舞台上,尤为家喻户晓。世人多以为他们都是出于稗官杜撰,其实王贵、焦赞二人,史皆有传,王贵附见于《宋史?杨业传》;焦赞作为历史人物,见于《元史?焦德裕传》:“焦德裕,字宽父,远祖赞,以宋丞相富弼镇瓦桥关,遂为雄州人。”孟良虽未见到史传中记载,然亦屡见于方志,且多与焦赞相联,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以及《乾隆一统志》《代州志》等书都有记载,可见并非虚拟人物。

新闻推荐

小路变大道 旧貌换新颜 ——武山县沿安乡仁峪村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特约记者关招宏八月的仁峪村秋高气爽,山花烂漫。排列整齐的新农宅干净整洁,新硬化的通村道路通到家家户户的门口;新建的教学点和幼儿园宽敞明亮,校园内书声朗朗,孩子们嬉笑颜开;肥沃的土地上,...

武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