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地域文化传承乡村记忆 ——读《武山县鸳鸯镇李家门村史》
由马全成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的《武山县鸳鸯镇李家门村史》是继榆中县城关镇《北关村史》(中国文史出版社)后,甘肃省出版的第二部村史。
《武山县鸳鸯镇李家门村史》是一部家族与村庄史书,诚然该书是一部记载农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弘扬地域文化与传承乡村记忆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该书在“姓氏宗族”一节,对几大家族的发展演变做了详尽的记载,诠释了时下备受关注的“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寻根问祖的问题。在“人物”部分,对有史可考的已故村民分门别类做了介绍并附有一寸照片,因此对于村民而言,村史就是他们的宗谱,祖先名讳出现在上面,又从不同程度与角度记述了他们的一技之长或一些功德善举。在“大事记”部分,记述了村民在各个时期的各行各业已取得的辉煌业绩,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村民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倾身而出舍生取义乡绅的缅怀之情。
《武山县鸳鸯镇李家门村史》是一部对普通群众树碑立传的史书。该书采用亦史亦文的笔法,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既浓墨重彩记述了村民的生老病夭、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渔樵耕读等社会生产生活情况,从不同角度与深度,全面记述了全体村民的功过是非,弥补了官方志书因职能与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而未能详尽阐述芸芸众生的来龙去脉、方言俚语、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的缺憾;又不惜笔墨记载了工人干部、专家学者与好吃懒做、违法乱纪者的故事,热情讴歌了为村中公益事业与村民红白喜事中认真负责且德高望重的会长理事等人的奉献精神,高度弘扬了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涌现出的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并为他们撰写了的传记。
《武山县鸳鸯镇李家门村史》是一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史书,能够保存资料,传承记忆。“民间工艺”挖掘、整理了两项弥足珍贵又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益友的书画传统手工装裱技艺与周银平的手工镌刻泥塑技艺,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技艺的流程,字斟句酌地论述了技艺的价值。“民间体育”记载了许多节庆时期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与儿童游戏,承载着农耕文明与乡村少年生活的记忆。“民间礼俗”叙述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礼仪,运用叙论结合的笔法娓娓而谈它们的渊源与演变,反映它们在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民间文艺”书写了各个时期的文学、秧歌、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尤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李家门演员为主的业余秦剧团,不仅在节庆时满足村民的文化娱乐需求,还多次应邀到漳县贵清山、新寺镇等地庙会演出助兴,1994年5月31日,《甘肃农民报》刊发记者牛敬忠采写的长篇通讯《艺苑绽奇葩,盛名播远乡》就是很好的见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毋庸置疑,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武山县鸳鸯镇李家门村史》还存在不足,如有些史料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考证,彰显地域特色的论述还需要拓展延伸等,可是瑕不掩瑜。相信它的出版发行对发展甘肃地方志事业、挖掘整理地域文化、保护传承乡村记忆、继承弘扬家教家风等方面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关招宏通讯员史斌芳】近年来,武山县不断丰富和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各村文化广场真正成了村里的文化中心和文化乐园,小广场成了百姓的大舞台。2016年,县政府筹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