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江花别样红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水市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见习记者 杨心雅
从贫瘠到繁盛的
群众文化活动
如果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水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留下历史印记并造成影响力的,大多以秦腔等戏曲演出和其他地域性特色的民俗演出为主。1962年5月12日,天水市成立了第一家剧院——红旗剧院,剧目性的文化演出也为当时的群众带来了为数不多的文化娱乐选择,张凤云豫剧团等当时活跃在甘肃一带的团体就在此演出过。1975年,秦州大剧院的前身秦州剧院成立,吕继宏、姜昆、崔永元等著名艺术家都在此登台献艺,许多优秀的剧(节)目从这里起步并登上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在那时,天水具有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还基本停留在观看剧目表演上。
1980年,天水市群众艺术馆成立(现天水市文化馆),群众文化事业自此成为了具有官方性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南湖影剧院、岷山影剧院的先后建成,又掀起了人们的观影热潮,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滋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天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慢慢步入了快车道,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规模大、形式多、有特色且具有新时代内容的、富有魅力的文化活动也就此遍地开花,为天水城市形象增色添彩。
现如今,“百姓大舞台”“天水市群众性广场示范展演”“天水文化大讲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耳熟能详的群众文化活动,都是近年来天水市非常知名亮眼的群众文化品牌。从目前来说,天水市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渗透到了各个时间段、各个地方和各个群体。一场场艺术与文化的盛会开始频繁出现在人民生活当中,既是天水群众文化的荟萃,也是龙城人民欢乐与幸福感的缩影。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首天水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道路,到处都渗透着全民参与的欢声与笑语的瞬间,也凝聚着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汗水与努力。回望天水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一步步深远,这座西北小城粲然的文化底色也在举国欢庆的时刻愈显清晰。
广场文化
成为天水亮丽的风景线
“广场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来讲是新时代的产物,在广场举行的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其集中体现。在这里,群众既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天水龙城广场、伏羲广场、天河广场、清水县轩辕广场等等,无不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标性公共设施,不论是平日里的清晨到日暮,还是恰逢节会的特殊日子,广场都是最丰富集中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
热闹的广场舞,整齐的武术训练,沉稳的象棋对弈,凉亭下的合唱与朗诵,年轻人的轮滑与街舞……每到一处,都能够参与到一场文化集会中来,更多的人愿意走出家门去交流和学习,也正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更注重满足精神需求的表现。也正因为此,天水市也愈发注重开展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更多人参与和欣赏,将幸福感传递到千万家。
(下转13版)
天水历史悠久而深远,一直以来传承和创新着的各类文化为群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支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大小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就一直伴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地开展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普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劳作时回响在田间的歌声、逢遇喜事即兴的舞蹈、代代传承的文化与艺术表演……天水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成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过程,并一点点汇聚成大江大河,形成了现今极具品牌特色的城市新窗口。
新闻推荐
本报清水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近日,走进清水县黄门镇小河新村,一栋栋农家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每家每户门前院...
清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