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岭 渭河大峡谷之谜

天水晚报 2018-09-13 11:21 大字

渭河大峡谷腹地,在北岸一块黄土台地上,也有一处“关桃园”遗址(陈仓区拓石镇的一个小村落)。1982年关桃园遗址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因宝兰铁路二线建设通过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市考古工作队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等一大批珍贵遗物,遗迹遗物时间跨越前仰韶、仰韶、两周及宋元明多个时期,尤以前仰韶文化内涵为最丰富,不仅涵盖了大地湾遗址一期和北首岭下层的特征,而且自成体系,构成关桃园类型。关桃园遗址出土了骨耜、骨铲、骨刀、石斧、石锛、石刀、刮削器等生产工具,特别是20余件距今约8000年的骨耜亮相,成为这一地带农业起源的重要标志。

在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台地上,有一处“北首岭”遗址。1957年陕西省政府将北首岭遗址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宝鸡市政府设立北首岭文物管理所,2000年更名为宝鸡北首岭遗址陈列馆。1958-197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先后7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遗址内发现了年代比半坡类型更早的北首岭类型文化遗存。

较为详细罗列上述三处遗址试图说明,无论是陇西陇东,还是渭河大峡谷,原本就是原始部落聚居之地。截至目前,仅宝鸡查明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有740余处,天水也多达500余处。大秦岭与大陇山相会的地带,陕甘交汇的地带,秦陇交汇的地带,原本就是破晓中国文明、孕育中华民族的“宝贝地带”。宝贝的秦陇地带,闪耀着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智慧之火。这一切,完美暗合了伏羲、炎帝、黄帝的传说。从“龙的传人”而言,大陇山就是“大龙山”、“龙首山”。伏羲女娲是大地湾文化的先驱,其发祥地是古成纪,也即今葫芦河流域秦安一带。三阳川有一卦台山,相传是伏羲画卦之山。天水风土民情,风物景致,多与伏羲女娲有关。天水城区有伏羲庙,江泽民题词“羲皇故里”。有当代人推定,伏羲即盘古,“盘”繁体作“盤”,有“盘旋”之意,暗合“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意蕴,这也是中国文化最初的“龙”。“古”字的本义是代代相传的久远时代。也就是说,伏羲原本就是中国文化中开天辟地的人物。

伏羲“崇拜太阳”,一直由西向东迁徙,故名“太昊”。向东迁徙,必然翻越陇山,首先来到宝鸡(古陈仓),此谓“都陈”。《国语·晋语》云:“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即今之清姜河,陕甘岭之北,大陇山之东。炎帝是古代羌人代表,陕甘岭、大陇山是古羌人活动中心。《国语·晋语》云:“黄帝以姬水成”。姬水,也就是现在的漆水河。古漆水是周人的起源地。周人姬姓,自认黄帝后裔。《水经注·渭水》曰:“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牛头河上游有“三皇谷”森林公园,此间有水称“轩辕谷”,相传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地。由此,伏羲、炎帝、黄帝,中华文明始祖均起源于“宝贝的秦陇地带”,他们的族群或翻越大陇山,进入关中平原,沿渭河顺流而下,进入黄河中下游,或翻越大秦岭,沿嘉陵江而下,向南直抵巴蜀,或沿汉江而下,直达荆楚。由此,在四面八方播撒了大地湾文明之火。

不少人觉得,陇西之地生态恶劣,不足以承载早期的文明火种。其实,过去不是现在,大地湾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明最初的港湾,是因为原生态的大地湾具有显著的生态优势。考古学家可以向我们还原一个原生态的大地湾。葫芦河流域原本是一个水草丰茂,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地方。在对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后认为,距今8000年前,大地湾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河谷地带多有着厚实的灌丛草地。中国林业科学院分析鉴定,大地湾遗址遗存有冷杉、白蜡树、榛木、铁木等10多种树木,其中铁木、槲栎属于亚热带树种。依托原始森林,大地湾动物种类繁多,组合丰富,不乏稀有珍品。大地湾出土兽骨17000多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仅哺乳类动物就有7目15科28个属种,其中苏门犀、苏门羚等目前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过去却奇迹般地生活在大地湾。

另外,还有猕猴、熊、虎、豹、象等动物种群。大地湾辉煌的史前文化,正是得益于这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态环境。在关桃园遗址,除发现与大地湾相近的动植物外,竟然发现了金丝猴、黑熊、麝、狍、青羊以及雕,这是关桃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证明。在发现的20种野生动物中,金丝猴、苏门犀、水牛、水鹿、麂、獐、中华竹鼠、四不像鹿、猪獾等9种,现在该地区已经不复存在。这种古今生态环境巨变,值得引起深度思考和高度警惕!

大秦岭以北,大陇山以西,渭河及其支流葫芦河、牛头河流域,曾经是一个美丽无比、魅力无穷的地方。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心灵记忆深处中的“伊甸园”——中华伊甸园。与《旧约·创世纪》记载有所不同,在中华伊甸园里,亚当是伏羲,夏娃是女娲。中国的伏羲、女娲,并未受到万能的上帝指使,他们本来就是中华伊甸园里的“上帝”。如果华夏民族要写一部自己的《创世纪》,一定是讲述伏羲女娲在中华伊甸园中的故事。关于伏羲女娲的文献,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至西汉,汉武大帝将伏羲生地——成纪,定格落户在葫芦河流域——秦安县境内。由此,天水“羲里娲乡”得以确立。由此可见,在秦汉之际,葫芦河流域依然是生态优美之地,在国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美誉度”。“文明之先是森林,文明过后是荒漠。”莫非是一语成谶?在秦汉之后的数百年间,人们恣意践踏、蹂躏,中华伊甸园面目全非,以至于大陇山成为人们伤心、悲情所在。大陇山东流在八百里秦川的水,是关中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活水源头,也是故乡故园的文学意象。陇山西流入葫芦河之水,也成为荒凉荒芜、郁闷苦寒的文学意象。《太平御览》引《周地图记》:“东人西役,升此而顾,莫不悲思,其歌云:陇头泉水,流离西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是此山也。”一提到翻过陇山之西,就只剩下一个“愁”字。“昔日罗衣今化尽,白杨风起陇头寒。”“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驱马登陇坂,不敢望秦川。”“出关登陇坂,回首望秦川。”“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大秦岭是中国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山脉,渭河是中国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河流。河流是地理的血脉,河水质量是生态质量标志。在陇山之西,渭河造就了先秦时代的“中华伊甸园”。在陇山之东,渭河造就了秦汉之际的“天府之国”。就字理结构而言,“渭”字的三点水是指代河流,而“胃”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胃袋。

以“渭”字称谓一条河流,似乎是在说,这是一条最能满足人们“胃口”需要的河流。的确,渭河流域沃野千里,“秦中自古帝王州”。数千年以来,无论是陇右还是关中,渭河流域向来是天下富庶之地。渭河竭尽所有,满足华夏儿女不断开张的胃口。然而,渭河流域曾经茂密的森林植被不断被砍伐搜刮,直至童山濯濯。首先是曾经清澈的渭河水变得越来越浑,直至浑浊不堪。之后,泾河水也变得越来越浑,最终浑浊不堪。如今,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泾渭同污”。渭河的“脉象”已极不健康。难怪有人调侃说,渭河之水,就像在胃中的食物一样混沌不清。“中华伊甸园”已经黯淡无光,原本的“天府之国”也已失色蒙垢。如果祖先再世,一定羞愧难当。渭河是母亲河,是胃袋、饭袋,是命门、命根。治理渭河是百年之计、千秋大业。

■■■

(中)

□文/图 党双忍

新闻推荐

拆除重建 加固改造 政府统建 房屋置换 天水市农村危房改造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出台

本报讯【记者王莹】记者日前采访得知,市政府办公室近日印发《天水市农村危房改造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提出要...

秦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