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三变”让撂荒地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郭月明
最近,秦安县五营镇闫家沟村、麻沟村147名农户采取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的消息,成了十里八乡群众热议的话题。
今年以来,闫家沟村探索新型合作社经营模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激活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渠道,而且探索出了一条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三变”唤醒“沉睡”土地
“过去种小麦,一家人辛苦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将家里的10亩地全部入股到农民合作社,每亩地每年不仅有480块钱股金,我和儿子在合作社上班,每人每天还能挣100元。”贫困户王勤喜说。
和王勤喜一样,村民闫同旺也带着7亩耕地加入了村合作社。“今年秋季在合作社务工栽苹果树,月收入2500元,两三个月挣的钱就抵得上以前全年种粮食的收入。”老闫对尽快脱贫致富信心满满。
多年来,村里由于青年人进城,劳力缺少等原因,闫家沟流域有2400多亩土地长期撂荒。
“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闫来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他发动乡亲们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农民合作社,“抱团”规模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一呼百应。很快,闫家沟村、麻沟村有147名农户参与入股,其中13户贫困户通过合作社担保获得的产业扶贫贷款也参与入股,如此一来,村集体、发起人和农户都有了股金。
此外,合作社还吸引有苹果栽培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12名新型职业农民以技术入股加入合作社,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也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技术支撑。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0人,注册资金超过4000万元,固定资产达11205万元。
“三变改革实践,不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还增加了劳务收入,破解了贫困农民发展产业的瓶颈。”五营镇政府一位负责人表示。土地入股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闲置、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探索出了让撂荒地变“淘金田”的新路子。
“三权”分置激活闲置资源
位于清水河南岸的闫家沟村,与大地湾古遗址毗邻相接,这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是种植苹果的优势区域之一。
2015年,在兰州打工多年的青年农民闫来福返乡创业,他和11位有志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村民携手,投资1500万元流转土地1300亩,注册成立了闫家沟村农民合作社,短短两年,已建成1200亩标准化苹果示范园和观光采摘休闲农庄。
为了进一步加快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带动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村集体将荒芜多年的56亩土地折价入股合作社,不仅解决了村集体有资源无资产的问题,而且推动了集体经济与合作社共同发展。
五营镇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闫家沟农民合作社已流转土地2100亩,涉及352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按每亩年480元的流转费标准计算,每户年均土地纯收入达3000元左右。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有技术的农民外出务工或在合作社务工,每户年均增加劳务收入1.8万元以上,此举有效破解了贫困农民脱贫的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村民带着土地入股,可以把现代科技与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规模化打造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生态产业厚植发展优势
这几天,闫家沟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果园里忙碌有序地铺设地膜。
今秋以来,该合作社的标准化果园建设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已完成整理土地1000余亩,开挖丰产坑900亩,回填、施肥800亩,施肥、栽苗、覆膜等工作正在赶地表封冻前加快推进。
为了带动贫困户和村民增加收入,合作社在扩大苹果产业基地,建设贮藏加工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建立田园风景化、生产标准化、方式合作化、营销网络化、管理规范化的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再过两年,苹果基地的果园全部挂果上市后,将有效带动周边乡镇果树产业全面升级。”闫来福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十九大报告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闫来福表示,农民拥有长期的土地承包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农民在较长时期内合理规划农业经营。合作社就可以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耕种方式,把种地与养地相结合,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利用。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天水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实地调研后表示,闫家沟村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农业“三变”改革,厚植了发展优势,吸引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合作社创业创新的热潮之中,获得了发展动力,让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景春燕】因与他人发生矛盾,秦安男子蔡某便怀恨在心,借酒劲故意放火焚烧他人的5辆汽车,蔡某因此被法院判处拘役六个月,缓刑一年。秦安县法院日前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故意毁坏财物案。...
秦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秦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