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坡村史馆 抚摸一个村庄的隔世容颜
从货郎担、汉瓦、陶制灯盏,到农耕所用的木犁、耱,再到帽盒、簸箕、水担、石磨、风匣等民间生产生活用具……走进位于秦安县兴国镇康坡村村委会二楼这间村史馆,仿佛步入了一个百宝箱,收集于此的每一件老物件虽说不那么贵重,却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康坡村坐落于县城东五公里的南小河畔,这里北控县城,西通秦州,其地势险要,是一处战略要地。据考,金在此置腊家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九月,宋将吴璘与金军统领呼珊、迪布绿曾在此交战。建国后此处还存有城址,故命名为古城乡,近年撤乡并镇时并入兴国镇。
11月14日,来到康坡村时正值初冬时节,在村委会洒满冬日暖阳的院子里,等待接应记者的村支书康小虎一见面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我们的村史馆现在大约有100余件老物件,今年3月,有关部门已将康坡村村史馆升级成为省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截至目前,全县境内像这样设立于村上的博物馆仅有两处。”
在这间约十多平米的村史馆内记者看到,所展出内容按“古城兵戈”“古城俊杰”“古城焕彩”“古城蝉变”“古城梦圆”5个部分依次陈列。透过这些从村民家中搜集而来,涵盖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特色产品、娱乐器械、通讯工具和战争遗物等的老物件,仿佛可以触摸到那些已然远去的时光。
“这个货郎担是从一位已故老人那里收集来的,它代表了康坡村80%的农户制陶以外的20%的人,这些人曾以货郎担维持生计。诸如现在的秦安县小商品城,就是以货郎担的形式发展起来的。”
“像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兵役证,却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见证,这是村里一位曾当过志愿兵的村民保留的兵役证,上面还有彭德怀的亲笔签名。”
“你看,在这些收藏的粮票中,既有地方粮票,还有全国通用粮票,它们反映了人们当时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这一根小小的水担,则足以搞一场小学生的教育课。现在的孩子们早晨起来喝牛奶、吃面包,然后大人送着去上学,可过去的孩子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水担去挑水,否则家里就没饭吃。”
“木风匣作为一种比较原始的鼓风助燃工具,是以往农村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做饭、烧水,都得靠它。曾几何时,农家锅灶旁都能听到它‘吧嗒吧嗒……\’的声响,现如今随着土灶锐减,它们也濒临‘灭绝\’。”
……
抚摸着展架上的一件件老物件,康小虎感慨万千:“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从村民家里征集来的,其背后都有一段历史的演变过程。”
除了生产生活用具,展架上摆放着的由东晋著名文学家王嘉所著,各个版本的志怪小说《拾遗记》,以及前几年修农路时挖出的汉瓦,在康小虎认为,这都足以反映出康坡村积淀着独特的人文内涵。据康小虎介绍,康坡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王嘉曾隐居于此,凿崖冗居,著书立说。另外,从仵子坪遗址出土的陶片证明,这里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文化遗存。
身为村史馆筹建者,对康小虎而言,且不论价值高低,馆里最珍贵的,莫过于能反映康坡村村民聪明才智、勤劳致富做法的制陶业。据其介绍,自古以来,充沛的河道水源,丰富的粘性红土,给当地群众从事制陶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唐宋时期,康坡村就是闻名遐迩的烧陶之乡,明清时期,这里的制陶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民国时期则发展成为专业制陶村。
“过去人们使用的大都是清油灯,康坡村村民则因地制宜做出了陶制灯盏,诸如日常担水用的水罐、套盆、瓦盖,以及这个帽盒等都是陶的,毕竟咱有这个制陶手艺,所以也没必要再花钱去买。”经过康小虎介绍,记者在村史馆也发现,馆内所展示的日常生活器皿,大都与陶有关,这似乎已成为村史馆的亮点。
谈及建立村史馆的初衷时康小虎说,自己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通过把古老的物件组合起来,把古来的手艺重新建立起来,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以村史留住游子乡愁,最终将康坡村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村。康小虎至今记得,筹建之初,村委会积极发动全村力量搜集老物件,当时仅从他自己家就拿来了五六十件,“再古老的东西放在家里也是闲置着,甚至不知不觉中也就慢慢丢光了。如今将他们集中展示在村史馆里,就是想让村里的年轻人了解历史,了解秦安农村的变迁历程,懂得先辈创业的艰辛,更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了解历史是为了告别昨天。现如今,作为见证康坡村历史变迁的教科书,康坡村村史馆已先后吸引了包括省、市及周边乡镇数千人慕名前来参观。作为一个村庄的百宝箱,更作为这个古城的活化石,走进她,便走进了一段沧海桑田的记忆……
□本报记者洪波郭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徐媛】11月8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晓琴带领执法检查组一行,就全市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并召开座谈会。会上,市人社局汇报了天水市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工作情况。...
秦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秦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