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风格独特的秦安小曲

甘肃日报 2017-08-16 09:28 大字

于哲李应魁

秦安,古称成纪,史载“羲里娲乡”地。秦安县有着丰富且特色鲜明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遗产,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大地湾文化的发祥地。秦安小曲就是在这片民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中孕育诞生的。

秦安小曲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明代邑人学者胡缵宗热衷于小曲演唱,并创作了大量的曲词,至今尚存并传唱的有《玉腕托帕》等。至清代,小曲演唱蔚然成风,乐此道者大都是有文化、修养好、家道殷实的人。清乾隆翰林张位、嘉庆翰林张思诚以及张思谔、秀才李文赞等都创作了大量的曲目,李文赞创作的《闺怨》至今广为传唱。

秦安小曲是一种牌子曲类的民间弹唱曲种。但它与秦腔和京剧不同,后两者是板腔体,而秦安小曲是曲牌体,演唱形式也接近南方小调。秦安小曲属说唱艺术类型,但没有道白,亦无动作,弹唱形式十分简单,一般在村头院落,田间地头,由一人手持摔子(也叫磬碗子)击节而唱,一人或多人手持三弦随腔伴奏,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地方小曲。它既具有典雅细腻的江南音乐风格,又具有委婉缠绵的戏剧音乐特点,是一个非常完整而风格独特的说唱艺术种类。小曲曲本内容大都是推崇礼法,倡导人文,表现爱情之作,故在数百年的弹唱过程中,对教化民众,构建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秦安小曲以它典雅细腻、悠扬委婉的艺术风格,精湛完美的曲体形式与美妙动听的旋律音调,在粗犷豪放的中国西部曲艺中独树一帜,被艺术专家评价为:“高而不炸,节奏紧而不急,变化多而不乱,起迭繁而不硬,旋律迂回,一波三叹,色彩明朗,极尽灵巧。”

秦安小曲主要流行于秦安县的兴国、西川、王窑、叶堡、安伏、郭嘉六个乡镇,这些乡镇都有比较完整的民间班子,演唱者大多是农民,也有一部分是教师、医生、机关干部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重视的背景下,2008年,秦安小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发展。一批新创曲目如《草根》《情系学子》《三月春风》等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并多次在省内外文艺比赛中获奖;一批优秀艺人如姚长德、安致平、蔡爱琴等人积极开展曲目创作与培训,致力于秦安小曲的传承和发展。2012年,秦安小曲协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了兴国、西川、王窑、叶堡、安伏、郭嘉等6个乡镇14个秦安小曲分会。2015年,秦安小曲正式走进课堂,在秦安第二小学设有秦安小曲课,由蔡爱琴无偿为小学生教授秦安小曲。目前,秦安小曲弹唱者有3000多人,年龄最长的80多岁,最小的12岁,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有副高级老调弹唱艺术师1名,中级老调弹唱艺术师28名,中国曲协会员8人,省曲协会员60人。

随着演唱人员日益增长,如何传承和发展秦安小曲越来越引人关注,笔者认为:

一要改善硬件设施。目前只有秦安县文化馆每周一在小会议室交流活动一次,95%的小曲爱好者只能在农村院落、炕头田间活动,为了能更好地传承、发展秦安小曲,除坐唱形式外必须走向舞台,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秦安小曲,需要有固定场所和音响设备来培训弹唱技巧及舞台表演。

二要创作更多优秀新曲目。秦安小曲目前传唱的曲目主要是传统剧目,虽然近年来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新曲目,但数量有限,题材不够广泛,尤其是反映秦安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的曲目偏少。继续加大对秦安小曲的创作力度,结合时代,用优秀的曲目吸引观众,用观众的热情滋养小曲,将是弘扬秦安小曲的必经之路。

新闻推荐

我有一棵树 足以来扶贫 建行天水分行预定销售平台秦安上线

本报讯【记者张文都通讯员王福全】近日,建设银行天水分行“我有一棵树,足以来扶贫”预定销售平台在秦安县正式上线运行,为天水市果农脱贫致富增收搭建起了一条“快车道”。“我有一棵树,足以来...

秦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