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区 小葡萄的“大担当”

甘肃农民报 2021-09-28 00:55 大字

社棠镇柏林村的葡萄长势喜人。

早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装箱。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郭彦英 通讯员 刘秋钰

“露浓压架葡萄熟,日嫩登场罢亚香。”对于水土丰饶、光照条件适宜的麦积区社棠镇柏林村来说,中秋节前后,正是葡萄大量上市的丰收季节,远近闻名的“下曲葡萄”就生长于此,这样的葡萄大丰收已经持续了30多个年头。

葡萄是社棠镇柏林村的主导产业,近30余年来主要栽植的品种是“巨峰”葡萄,与下曲、郭坪、东家山等村集中连片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山地鲜食葡萄基地——社棠镇中山流域万亩葡萄基地。

近年来,随着树龄逐渐老化,给当地葡萄种植产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为进一步提高群众收入,适应市场需求,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规划下,社棠镇积极改种目前市场认可度高、经济效益好的阳光玫瑰品系。在原先葡萄产业本就良好的柏林村采用“党支部+果农+合作社”模式做阳光玫瑰品系葡萄改种试点,由麦积区早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区果业局提供优质苗木、大棚等生产资料,并派驻专家全程指导,挖改原有老果园,推广现代化的棚架栽培模式。

位于麦积区社棠镇柏林村的麦积区早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满架高撑紫络索, 一枝斜亸金琅珰”。走进改良试验田,空气中都飘着葡萄的香甜,藤架下挂着的葡萄品种繁多,颜色形状各异,大棚里的“阳光玫瑰”已采摘完毕,开始进行装箱预售。一颗颗“阳光玫瑰”晶莹剔透、水润饱满。

早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向东告诉记者:“合作社产的阳光玫瑰,质量非常好,甜度也很高,深受市场欢迎,市场价格基本上在60-70元一斤。”

为全面提升全镇葡萄产量、品质,推动葡萄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果农丰产增收,进一步保护麦积区葡萄品牌。社棠镇在柏林村开展了小面积嫁接实验,待嫁接试验成功,将引导全镇葡萄种植户积极更换品种,改变架形,推广省工、省力的现代化栽培管理模式,到时将带动中山流域葡萄改良1.8万亩,预计增收6.1亿元以上。

社棠镇柏林村党支部书记潘金喜说:“‘下曲葡萄’就是中山流域这一万八千多亩,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挖改老果园,改种阳光玫瑰108亩,效果非常好,亩产2000斤,收入6万元左右。后期村上主要以推广阳光玫瑰为主,走高端品牌。”

“今年立足葡萄产业优势,镇党委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前期市场考察,争取投入资金180多万,对原有老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建造塑料大棚22座,带动农户58户257人,吸收就业32人,预计人均年增长1.4万元。”社棠镇党委副书记郭想忠说。

新闻推荐

前7月人行天水市中心支行助中小微企业融资逾10亿元

本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张燕茹)今年以来,人行天水市中心支行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动产融资各项政策要求,积极推动动产...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