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雪烹茶: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澎湃新闻 2020-12-18 06:07 大字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钟情于茶,在拾炭、生火、煮茶、品茗的过程中暂享片刻的清闲,壶中飘出的浓郁茶香,也为生活增添了平淡恬静的雅趣。

好茶须好水,煮茶的水会影响到茶味的甘醇和茶汤的晶莹,这是千百年来爱茶之人的共识。

雪水在古人心中不染凡尘,十分甘醇、清冽,被叫做“天水”,人们会在冬天把梅花枝头的积雪收集起来,贮藏在地窖,以供夏季饮用。

还有人认为用雪水煎茶煮粥,可以提香引味,因此雪水成为了人们心中煮茶的极佳选择。

今天,我们就从一首诗当中,来感受一下煮雪烹茶的雅趣。

寒夜

(南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首《寒夜》是南宋诗人杜耒在深冬夜晚的即兴之作。诗人说:“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寒风凛冽的冬夜里,忽然有客人来访,我连忙以茶代酒来招待对方。炉子烧得正旺,里面的炭火炽红,壶里的水也沸腾了起来。

这里的“竹炉”,指的是用来盛放炭火的小钵,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小型的火炉,外层有竹篾编织的装饰,十分雅致,深受“茶痴”们的喜爱。“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紧接着,诗人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户外:明月洒下的清晖,映照在窗前,跟平时比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但是这时有几枝梅花在窗前轻摇疏影,诗人觉得意境、氛围和寻常格外不同了。

面对冬日骤降的气温,古代文人会轮流宴集宾客,邀请好友饮酒消寒、煮雪烹茶,被称为“暖寒会”。

提到“煮雪烹茶”,就需要说到北宋一个叫陶谷的人,据说,有一天突降大雪,陶谷别出心裁,取雪水来烹茶,烹煮出来的茶水,味道格外清新香甜。因此有很多人都认为他是“煮雪烹茶”的首创。

其实早在唐代,白居易就写下了“冷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的诗句,称赞过“雪水茶”了。这也说明用雪煮茶早就有了,只不过是到了宋代才流行起来。

《红楼梦》里也提到过“雪水茶”,贾宝玉到栊翠庵,喝了妙玉的茶后连连称赞。妙玉解释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到了清代,人们还总结出来了雪水收取和储藏的经验。首先,雪落了半寸以上的厚度才能取;其次,山石或池塘边的雪更好,茅屋、草垛、山道上的雪,由于容易有异味,都不能用,只有洁净的雪才适合烹茶。

茶和雪在炉火的烘烤下味道交融,茶香盈室,在寒冷冬日抚慰着人心。无论是冬雪暖室,还是寒星冷月,只要有亲友相伴,围炉把酒、品茗为乐,都是人生乐事。

正如唐代诗人陆龟蒙所说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文士们冬天在山林间雅集时,常会带着茶炉,把松竹枝头洁净的雪敲下来煮茶,如果没有风雅的心,自然难以品出其中的妙处。

他们置身于银装素裹的天地间,目之所及,都是白雪皑皑,于是雪就成为了文人们情绪寄托的对象,留下了许多名篇,画家们也热衷于雪景山水题材的创作。

今天要欣赏的这幅《雪中水榭图》,和杜耒诗中“寒夜客来”的意境十分契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相传这是北宋画家李成的作品,但是有学者研究后认为画家存疑。

这幅画描绘了山谷中的雪景。一泓湖水把画面分隔成两个部分。▲《雪中水榭图》北宋 李成(传)

绢本水墨 30cm×28.1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近景湖滨的几株老树身姿遒劲,大概是寒冬的缘故,山下的湖水平静无波,像一块明亮的镜子,也许已经结了冰。画卷左下角的板桥连接着两岸。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往右看,有一个人撑着伞向近处的水榭走去,他低着头,弯着腰,大概是冬季的风过于凛冽,又踏着湿滑的冰雪,所以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湖岸边的那座水榭,几乎全部延伸到了湖中,我们可以通过敞开的窗户,感受到屋内的空寂。中景的山势峭拔,巨石高耸;远景的山势则较为平缓,两座山峰前后掩映,若隐若现,很容易让人产生远山连绵不绝、无边无际的联想。山脚下的水滨也有水榭,还有几座茅屋藏在其中,在白雪的笼罩下,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寒冬腊月,无论是杜耒“寒夜迎客”,还是文士们的山林雅集,他们不辞远道的赴约,都足以证明对友情的重视。

我们不妨学学古人的情致意趣,短暂地慢下来,在抚琴、品酒、观雪、饮茶里,过滤浮躁,回归淡然,感受一下冬的静谧。

原标题:《煮雪烹茶: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天水市举办职工职业技能竞赛

本报讯日前,由天水市总工会、天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天水市科学技术局、天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2020年天水...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