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矢志不移的樱桃情结

甘肃经济日报 2020-06-09 01:25 大字

(接1版)

致富不忘众乡亲樱桃园里传经验

石武奎在马家窑试种大樱桃获得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本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秦州区科委和林果部门也加快了推广的力度,在马家窑自然村又引种发展了200亩。

“我把十八亩承包地全部栽上了大樱桃。马家窑及周边的村民受我的影响,开始大面积栽种大樱桃,我就把自己学来的技术和经验,无偿给大家分享。”

石武奎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通过合理剪枝和疏花蔬果,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够改变樱桃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有一次,某村支部书记邀请石武奎去果园指导技术,他一看树形,就知道种植户不会管理,于是拿起剪刀嚓嚓嚓剪了起来。刚剪了一株,一部分果农就转身离开,嘴里嘟哝说:“我们的树好不容易长大了,你就这样剪光了,长啥果子呢?!”见此情景,石武奎对留下来继续观摩的果农说:“我剪的这个园子,明年的产量和效益,保证比没剪的要高几倍,不信你们明年看效果。”

果然,经过石武奎修剪的果园,第二年出产的樱桃果形大、着色好,收购价在每斤二十元左右,很受客商青睐;而没有修剪的果园,出产的樱桃果形小,色泽不匀称,一斤三四元还销售不畅。对比下来,每亩果园的收入差距在五倍以上。从此,原先将信将疑的人,彻底佩服了,于是主动邀请他去指导技术。后来,其他县区的种植户,也慕名而来邀请石武奎去传经送宝。

常怀感恩之心 主动回报社会

“我当年经常去秦州区的乡镇和外县传授技术,从来不收费用。”石武奎老人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经常怀抱着一个感恩的心,时刻不忘回报社会,报亲恩、报党恩、报一切恩!”

石武奎说的报恩思想,源自他的人生经历。

石武奎出生满月以后母亲就离世,被舅母从天水城里抱到二十公里外的马家窑,吃百家奶水长大;结婚的时候,没有自己的住房,就在一孔窑洞里成家;生活困难的年代,靠政府的救济粮渡过难关;盖房的时候,是众乡亲前来无偿帮工,才有了一个栖身的院落。

“当年搬出窑洞不久,那孔窑洞就塌了。”石武奎老人动情地说,“没有众乡亲的关照,我就活不到今天;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在发展樱桃产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党和政府一直没有忘记我,当年选我当区、镇人大代表,还给了好多荣誉。所以,我活到老,就要服务到老,以实际行动报答社会。”

大樱桃富了乡亲 石武奎衷心欣慰

马家窑的樱桃出名了,周边的樱桃大面积种植了,秦州区抓住机遇在太京、玉泉、中梁、耤口、皂郊等乡镇建设了一批规模化的大樱桃基地,所产大樱桃果个大、色泽艳、风味浓、口感好、品质优,在2010年“中国·北京优质樱桃擂台赛”上曾获金奖和银奖,具备较强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秦州区大樱桃栽培面积接近10万亩,2019年结果园面积6.2万亩,产值8.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

“看到乡亲们通过种植大樱桃致富了,住上楼房了,开上小轿车了,这是我最大的欣慰!”石武奎老人如是说。

虽然年过古稀,到了安度晚年的时候了,但石武奎一直无法割舍对大樱桃的感情,每年春夏季节都要到村里的樱桃园去看看不同品种的长势和产量,继续发挥余热,指导管理技术。

记者采访的时候,石武奎领我们去马家窑最早栽植的园子里参观。1982年栽植的100多棵大樱桃树,现在只剩下硕果仅存的一株,依然长势良好、硕果盈枝,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而这棵樱桃树的周围,新的苗木茁壮成长,蔚然成林,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秦州区林果部门负责人说:“这棵38岁的樱桃树和石武奎一样,都是秦州大樱桃产业的功臣啊!”

新闻推荐

秦州区2930户贫困户乔迁新居

本报天水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记者近日从天水市秦州区有关部门了解到,经过不懈努力,“十三五”期间秦州区易地扶贫...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