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房的变迁
刘志洲
父母亲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家从“有房子住”到“住得满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出生时,全家有四口人,住在一孔窑洞里。父母亲结婚后,爷爷奶奶让大伯家和我家分开各自过,本来分到了三孔窑洞,但堆放杂物用了一孔,喂牲口一孔,就只剩下一孔住人。这三孔窑洞并不是独立的院子,而是从一个由七孔窑洞组成的地坑院中分出来的,这个院里还住着爷爷奶奶和大伯一家。住人的窑洞有一门一窗一炕,窗户上没有玻璃,糊着旧报纸,没几天就会漏风。窑洞进门就是土炕,紧挨着土炕的是土基子砌成的高约三十公分的栏坎,然后盘了锅灶,最后是放着案板、水缸等的窑掌。在那个靠煤油灯照明的年代,窑洞里不仅光线不足,而且烟会顺着崖面子直通到崖畔的“穿山烟囱”直往窑掌里灌,呛得拉风箱、做饭的人睁不开眼,做熟一顿饭有多难,只有母亲最清楚。
我入学的1990年,随着妹妹的出生,窑洞更加拥挤,加之前几年发大水,窑洞已有了些许裂痕。于是父母亲当年就喂了两头大肥猪,年底卖了四百多元钱,他们乐呵呵地数着钱,心里筹划着盖新房的事。父亲找邻里乡亲帮忙,在事先选好的自留地周围夯筑了一圈围墙,他们一有空就扛着铁锹、平头石锤子、打土基子模子,提着半笼草木灰,到盖房子的地里打砌墙用的土基子,还购买了一些大梁、椽等木料。又托村里跑运输的师傅,从附近的安口窑煤矿旁的砖瓦厂拉回两车机制的红瓦,跑到邻村砖瓦厂赊回一车青瓦。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年立冬时分,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都收完了,到了农闲的时节,父亲找人看好日子,在附近村里请来手艺好的泥瓦匠、木匠等如期开工建房。一个冬天,家里修成了五间红瓦房和三间青瓦厦房。就这几间瓦房,在当时的村里,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惹得乡亲们竞相参观。红瓦房一间厨房、一间装粮食、三间住人;青瓦房一间作牲口圈、一间装草料、另一间储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钱袋子鼓了,首先要改善住宿条件,于是各种砖混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平房、二层小洋楼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方面,我家居住了24年的土基子瓦房墙面倾斜、破旧漏雨,时刻面临坍塌的危险;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我家的房子有点跟不上时代了。于是,父母一咬牙,拿出这些年的积蓄,又找亲戚朋友借了点,在原土基子瓦房的位置上,修了五间混凝土琉璃瓦房和三间彩钢瓦房。彩钢瓦房的用途和原来的厦房略有不同,现在耕种都机械化了,彩钢瓦房一间储物,一间放家里的农用三轮车,还有一间是备用的车库。
2008年我从军校毕业,分配到了离家大约四百公里的天水工作。这些年一直在外,和妻子两地分居,没考虑买房的事。直到2017年从部队转业回来,我才贷款在市里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楼房。花园式的小区环境优美,楼上的电梯24小时运行,小区地下一层建有停车场、大型商场、超市便利店等,离小区不远的地方就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步行30米就有公交车站、共享单车点,坐着大巴车30分钟就到飞机场,既方便又快捷。冬天家里也不冷,因为有地暖;空调、冰箱、手提电脑、平板、液晶电视等现代化家电也用上了,做饭有了清洁能源天然气……
我家住房的变迁,从窑洞到土木结构的土基子瓦房、到混凝土结构的琉璃瓦房、再到楼房,这一步步发展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群众住房的变化。这些变迁,变得是样式、价格和地域,不变得是群众自强不息、勤劳上进、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我们对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
新闻推荐
王军率队在麦积区和开发区检查观摩重点项目时强调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吴丽娜】12月2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率项目观摩组对麦积区和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实施的12个...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