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与预见:未来世界的诗歌与文学 第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圆桌对话

天水晚报 2019-11-21 14:59 大字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天水来。今天我们选择伏羲庙这个特殊的地方,将我们共同热爱的诗歌置之于时间的长河,思考未来世界和诗歌的关系问题。于此话题的设置,大家有何看法?

徐敬亚:今天参加对话,我们所置身的位置很特殊,就在人文始祖伏羲身边。抬起头看天,仿佛伏羲就在天空看着我们,脱身出去想,这一天就恍惚感觉真的成了我们离神很近的一天。因为这种神圣,这种对于诗歌的严肃态度,加之这次到天水来,深感以大地湾为代表的天水历史文化的悠久、绵长、博大,所以面对未来谈论诗歌和文学,我觉得这样的话题设置非常不错,最起码是我近些年来所参与讨论的最好的话题之一。

树 才:到伏羲庙谈诗,自然地就将诗人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悠远的历史时空,使得诗歌的言说具有了某种神话学的意义,而从中外诗歌发展史的角度审视,那些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写作过程,也正好是其个人的诗歌神话学的建构过程。

蒋 浩:关于未来的猜想也罢,预见也罢,都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话题。参加各行各业不同的会议或活动,我们都可以遭遇类似的话题,但是我们因为李杜特别是杜甫,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天水、来到伏羲庙,且谈论关于未来世界的诗歌存在,事实上就已经在将不同的空间行为融入时间的叙事,于伏羲和杜甫遇合的审视之中。在天水这个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交汇的地方,体会到北方现实主义和南方浪漫主义奇妙的对话意味,从而起一种超越具体时空的宏观、整体的大思考,也即宇宙诗学的意义。

王若冰:首先我代表“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组委会向大家对“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的支持与关注表示感谢!此次举办这一圆桌对话,原因即在于有感前几届活动的匆忙,诗人们相聚,但是大家却总难以坐下来认真谈谈诗歌。而“猜想与预见:未来世界的诗歌与文学”这一话题的设置,一方面有感于这些年来一直萦回于我内心关于当下诗歌创作与发展的一些思考与困惑,一方面也是这几天和徐敬亚老师聊天,为他所启发,想从现实发展的趋势一面,将审视的目光放在未来,在对未来的猜想之中反视当下诗歌存在的问题,为汉语诗歌发展梳理出一些可供参照的思路。

主持人:感谢大家所讲。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和不定的世界,于此变数和不定,我们不能先知,但也清楚它即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发展。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出现了什么变化,你们觉得其会如何影响当下诗歌甚至整个文学的走向?

徐敬亚:和绵延悠长的中国历史一样,中国诗歌写作的历史同样绵延悠长,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历史,一路审视过来,可以明显发现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一路细化的特点。这一特点至现代诗歌的写作更为分明,从外近半个世纪的诗歌阅读经验看,从胡适、郭沫若到当下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化写作,诗歌逐渐地从天空大地弥散于生活的角角落落,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由实到虚、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时至今日,为高科技和信息化所推动,在生活日益平面化、空心化和碎片化的变化之中,整体被打破,宏观的、深刻的、崇高的诗歌不再成为写作的主潮,而微观的、浅表的、日常的诗歌无疑将愈来愈成为写作的潮流。我个人于这样的变化深感无奈,但同时也非常清楚,如果生活的节奏没有一个根本的改变,这样的变化还将日益深化和突出。

树 才:徐老师说得极是,但他主要是从诗歌存在的社会语境这一大的、宏观的层面看问题的,而我则想将问题集中在具体的语言层面。在这一层面,我对于当下汉语诗歌的写作深怀忧虑:一方面我注意到了由于生活的碎片化、空心化、平面化所导致的当下写作在语言表现上本质的粗糙和无力,太过突出的技术化倾向从深层决定了诗人自我认知和语言建构的动力与精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在现代诗歌经验的承继一域,太多诗人太过迅速地否定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方式,在逐步将自己的眼光从对于天空的仰望转换到在大地的角落徘徊的时候,从语言的内部消解了创造的激情。所以,在通过有效的翻译引介异域语言的活力之外,我觉得我们更应该重唤八十年代浪漫主义写作的激情,在个人和语言关系的重铸之中,挖掘汉语语言的活力,从写作内部抵制缺少强烈愿望的个人满足感,提倡写作过程之中的创造性——哪怕仅仅只是反抗。

王小妮:和两位男士的看法不同,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新的变化对于文学的影响,我没那么悲观。我毫不否认现实对于个人的压迫会越来越大,但是于此压迫,我更愿意做乐观、通达的理解。如果换一种眼光看,我以为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压迫,所以反倒促使人们在有限的生活之中更为自觉地寻找诗意和进行表达。我十多年的编辑经历也充分地印证了我的理解,通过最近接触的两个年轻女孩的写作,我不无欣慰地发现,许多我们原先觉得没有诗歌的题材,现在她们却进行了完全新鲜的表达,写出了非常不一样且让人耳目一新的诗歌。由此我相信,生活的变化,本质上只会提供更为年轻的表达,但不会消弭诗歌。对于年轻的写作者,我们因此不必苛责,许多她们现在写作中的浅表轻浮的表现,我也以为都会随着成长之中压力的增多而逐渐发生变化。所以,我要强调的一句话就是,让时间去给予吧。

王 选:作为在座中年龄最轻的一位,关于未来世界和文学,我似乎应该更为乐观,但是事实情况是我却更为焦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发现随着我们逐渐的成长并社会化,生活的压力也日渐沉重,在家里家外各种事情的磨损之中,就我自己而言属于文学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所以现在我想说的只是:希望不管未来世界如何变化,我们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诗意生活状态,将文学坚持下去。

(下转10版)

李旺旺 摄

第四届

时 间:10月17日下午

■地 点:伏羲庙伏羲学院

■参加人员:

徐敬亚(著名诗歌理论家)、王小妮(诗人、第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最高奖创作奖得主)、杨克(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树才(诗人、诗歌翻译家)王若冰(诗人、天水日报社副总编、“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蒋浩(诗人)、人邻(诗人)、李浔(诗人)、雪潇(诗人)、王选(青年诗人、作家)。

■主 持:

王元忠(文学博士、天水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教授)

■对话主题:

猜想与预见:未来世界的诗歌和文学

新闻推荐

中国邮政帮助天水果农销售花牛苹果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严存义)近期以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帮助天水果农扩大花牛苹果...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