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标 绿色底色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旅深度融合让天水焕发崭新活力□见习记者 杨心雅
深厚的历史文化
丰富的旅游资源
“文旅融合”是个热词,也是个新词。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中期,“文旅融合”虽没有以明确的形式出现在发展规划里,却一直植根于天水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天水前进的脚步。
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诞生地,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大文化”。同时,天水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旅游景区景点228处,其中有麦积山、伏羲庙为代表的5A级1处、4A级景区景点7处。而这些文化与景点的保护和宣传,正是天水市对文旅融合的初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水市一大批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建筑和遗迹得到了有效抢救和修复,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有意外的收获。1958年,大地湾遗址被发现。1978年至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大地湾遗址进行了历时七年的连续性考古发掘。1995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大地湾遗址进行了补充发掘,揭露面积达14000平方米。在持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2006年5月—2008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大地湾遗址多次发掘,发现了8000年—6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至此,8000多年的文明史成为天水的历史文化名片。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麦积山、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等纷纷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后大量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期间,天水市的主要旅游资源也多以这些古建筑和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为主。一开始,在条件的限制和发展环境约束之下,天水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深入地辐射到旅游产业发展当中,且传播力和吸引力较弱,难以真正地“走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和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唱起羲皇故里的赞歌,越来越多的视线开始关注到这片古老而又独特的土地,越来越多双手开始拉起天水文化和旅游的大旗。天水人民意识到,天水文化有资本屹立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天水也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1988年,时值龙年,天水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恢复了历史上的公祭伏羲典礼,这是“天水首届伏羲公祭大典”,天水市政府决定祭祀活动从此每年举行。祭典活动期间,天水艺术品风情展览在市群艺馆展出,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根据伏羲传说绘制的伏羲故事画展在伏羲庙展出,龙年天水市民间艺术品展览在人民公园中心堂举办。1989年,伏羲祭典活动发展为“伏羲文化节”,使伏羲祭典和文化交流、商贸活动融为一体,为振兴地方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转14版)
天水,羲皇故里,陇上江南。人们说这城老,也说这城新。老在千年屹立的古柏,老在碧瓦朱檐的建筑,老在叹为观止的遗迹;新在四通八达的道路,新在火花碰撞的文化,新在走向省外乃至国外的足迹。这座肇启华夏文明曙光、吸引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这座传承辩证统一的智慧、兼顾南秀北雄气质的福地,这座人文与自然、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的宝地,近年来正愈发在全国舞台上展现出文化旅游大市的魅力与勃勃生机。
今年9月20日上午,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天水市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天水市立足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加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2018年数据统计,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2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3.3亿元。
2018年的成绩让天水市在2019年迈上了更加快速稳健的步伐,记者从天水市文旅局了解到,今年1-10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35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7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7.5%。
天水市文旅融合发展是自然,也是必然。老天爷、老祖宗、老百姓共同赋予了天水富集深厚、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秉赋,为天水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天水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也为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样板方案。为此,记者通过采访天水市文旅局相关部门,对天水市近年来文旅融合情况作以概述和整理。
新闻推荐
近日,共青团麦积区委通过逐级申报,经深圳市文和至雅公益基金会、天水文雅爱心基金会走访核查,最终确定了57名受助学生,实...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